蒸汽機,顧名思義,靠蒸汽提供能量。
將蒸汽產生的熱量轉化為機械功,這種簡單的理論,李未初根本不用太花費心思去回憶。
他是個軍事迷,連內燃機和外燃機都很了解,畢竟動力是軍事史上的關鍵。
只是這說歸說,蒸汽動力想要用到,還是有很大的難度。
想要讓蒸汽形成足夠的壓力,就得制造足夠堅固的容器,而且要足夠大!鐵行嗎?
李未初不否認鐵質確實可以,但別忘了,鐵容易生銹,對長期需要工作的機械設備來說,就是個定時炸彈,且維護極為困難。
再有就是選擇哪種鍋爐也很關鍵,目前他只是想利用到采礦和冶煉兩個方面。
需要更多能量的采礦,他選擇可以多管加熱火管式。
水管通過多管加熱,再由交換器流入罐內。這種內部需求水少,內部無需太多機械造成故障的鍋爐適合作為機車使用。礦石的開采目前最大的難題就是運輸苦難,效率極低,且對人力和糧食的消耗很大。
駑馬作為畜力,和駕駛護衛的人力在路上的消耗就是鐵價格只漲不跌的原因。
所以他需要在幾條關鍵的運輸道路上建造蒸汽機車能跑的鐵軌!替代大量的人力畜力節省開支,他就能空出來挖更多的礦。
古人的聰明才智并不低,只是看到李未初簡單的利用水壺和一根空心的粗制鐵管演示蒸汽的力量,立馬就明白這個蒸汽機的意義。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太難。首先的汽缸的重量問題,輕了無法承受住壓力,然后是曲柄連桿、滑閥、飛輪這些需要相對精確測繪的配件。
李未初不得已暫時停工下來開始制定測繪工具,并“創造”了全新的測量單位,毫米,厘米,米等公用單位,將其推廣。
之后開始確定設計,以現有的測量單位設計。
花了半個月時間才確定了三種不同的方案,而他所缺乏的橡膠也終于從南方帶來,數量不多,僅夠目前的試驗用,大家一齊開始制造。
又花了一個月時間,蒸汽機才建造完成,并且都運轉良好,由于沒有準確的溫度測量,只能通過冰瓶這種簡單的物品得到冰點,常溫和沸點三種狀態。
李未初不得已又開始制造利用壓力受熱效力的溫度計,只是這種溫度計的精準度很差,只能憑借感觀來確定大概溫度,利用冰點歸零后一步步測試定出以冰點為基礎的三十個刻度。
三十時,就是冶煉時的一個平均溫度,而蒸汽機的上的這個溫度計只允許在第十一和第十五個刻度之間。
至于水銀制造的溫度計,由于玻璃工藝問題而沒有實行。
將蒸汽機氣罐的溫度設置在十一和十五之間實在是材料限制,太高,容易爆罐。
機車的組裝還沒完成,一段一里長的直線鐵軌鋪設完畢,每個縫隙都經過嚴格檢查。
就在即將開始春耕的時候,蒸汽機車終于開始測試,在嚴密隔絕的樹林中一個工匠激動的在車廂里生火開始加熱氣罐。
半個時辰后,溫度開始慢慢升高,知道一個時辰后,他激動的看著在場的人,說道:“十二刻!”
陳民亦是激動不已,顫抖著舉起手中的一面紅旗喊道:“開動!”
工匠終于撥動氣栓,將蓄勢待發的蒸汽轉化為機械能,驅動連桿以軸為愿心驅動底下的輪子,蒸汽機開動了!
現場五百多人頓時響起歡呼聲,把在周圍境界的士兵嚇得一跳。
可是上級下過死令,沒有命令不得入內。
蒸汽機開動的最高指揮人是呂承,他代表著的可是朔州錢袋,如此耗費財力的東西,他不盯著不放心,直到蒸汽機車開動的那一刻,他覺得這錢花得太值了!
精打細算的呂承太清楚這個機車將來會占據的地位,也明白李未初為什么沒有同意許由的擴軍,反而削減了府兵數量,整個朔州軍隊不增反減。也明白為什么李未初要頂著巨大的壓力一邊開墾沃土安置無田流民和本地農夫,還用征用那么多民夫開礦采石。
物監所的鐵基本都用來制造鐵軌了,導致西府軍士兵的武器基本沒有換。
內部看,李未初的錢不知去向。外部看,李未初的朔州幾乎陷入停滯。
李未初這三個字終于從朝廷上銷聲匿跡,而走上臺面的則是奮發圖強的姬鑄在厲兵秣馬。而且因為朔州遭受“重創”,這支“直隸”于皇家的地盤亟需資助。
姬諶對姬鑄的資助,可謂是毫不吝嗇。但凡是姬鑄開口,無有不允。
三月的南方已經開始春耕,但北方的大學還沒化。
朔州就已經開始組織民眾開始前往在冀北山脈沿線造房,每十里設亭長,百里設鄉長,管理民事,這些職位均有當地民眾自行推舉,由朔州培訓。
所謂的培訓,其實就是三令五申的警告,以及告知哪些要做,哪些不該做。
按照一人兩畝田的分配,共有五十萬流民從朔州各地安住,耕牛由官服無償租賃,每亭耕牛百頭。這些牛都是北羌提供的,耕牛不耕牛的,能耕地的牛就是耕牛。
不是李未初沒想過要種其他作物,實在是此事的農民根本不敢種其他的作物,或者說是北方條件的限制。另外一個緣故就是他們不敢賭,這可是身家性命的事情。
這次的春耕,以西府軍為大頭,三萬多部曲分走近五十萬畝耕地。且因戰功豁免賦稅一年的就接近一成,豁免兩年的也有半成。
為了照顧來年的耕種,李未初將所有在冀北開墾的農民集體免賦一年,但糧食必須由朔州官方優先收購,且價格為市場價的一半。
農民們本就抱著要繳納稅賦去的,一聽免賦一年還能由官服統一收購都是喜不自勝無人有怨言。
倒是呂承等官員找到李未初,覺得這個政令有些荒唐了。
李未初也不過多辯解,他朔州其實本就不缺糧,之所以饑荒全是因為糧商囤積。現在他把持大局,那些糧商紛紛討好式的無償交出一部分,已經讓李未初有了糧食撐到秋收。
他不去攻打臨近的傖州,一是韜光養晦,二是無糧發兵。
發兵,農民就餓肚子,很難撐到秋收。
不發兵,朝廷那邊有姬鑄在前面頂著,他則能安心發展朔州,將這里打造成大后方。
他才二十八歲,給他兩年時間,他就能以朔州集兵三十萬。
可惜,靳人沒打算給他這么多時間,哪怕是一年都不想給。
六月二十日,延城。
接到探子來報,靳軍竟然在奪取傖州南部后徑直往朔州方向來了。距離劉溫駐守的稽首郡僅不到三百里。
李未初立即讓人叫姬鑄主持召開會議,結果這家伙竟然去打獵了。
李未初氣得將手中的茶碗摔了出去,然后命令宋云去找人。
一直到傍晚,宋云才跟在姬鑄身后回來,而姬鑄臉色那是非常難看。
“李大人,我正在圍獵,為何讓我掃興而回?”姬鑄甩了李未初臉子,然后直接坐到首上。
“殿下,宋將軍沒有跟你說嗎?靳人已經打到稽首郡門口了。”李未初盡力放好態度,和剛才當著文武砸茶碗的態度截然不同。
“聽他說了,靳人主力還在攻克傖州北部,來的是支小股部隊,不過是來打打前哨的,何必那么緊張?”姬鑄氣定神閑,那股運籌帷幄的氣度開始散發了。
下面的人也不吭聲,畢竟李未初都沒說話。
“殿下,應該遣一將領領兵駐于稽首郡西面二百里的常堰縣以備萬全。”李未初直接提了個建議,懶得和他嘴炮。
“嘖。”姬鑄砸吧一下嘴,然后假裝思考了一會兒說道:“那就讓潘文領兵五千去常堰。”
李未初聞聽眉頭一皺,這潘文是這姬鑄的小舅子。而這個小舅子就是延城潘家的公子,也就是說,這個公子哥,是姬鑄來朔州后才當上的齊王小舅子。
一開始沒法再西府軍插足,就在虎賁軍里領了個位置,李未初懶得管,后來為了讓姬鑄掏錢,也放了幾個害蟲進入西府軍,但都是位高而權小。
此次面對靳軍,需要有一個極富韜略的將領隨時策應,畢竟這里離稽首來回三天的路程,根本來不及傳信。
原以為姬鑄這些時日應該有點長進,沒想到一看對方來的是小股兵馬,急吼吼的讓自己小舅子去“撈功勞”。
李未初不敢再勸,怕姬鑄反感,于是對姬鑄最常拉攏的呂布使了個顏色。
后者會意后站出來沉聲說道:“靳軍入關以來久經戰事,潘統領恐怕難以應對,還請齊王再派一人為主,讓潘統領協助。”
話說得很直接,而且有點看不起潘文的意思,對姬鑄的決策也是充滿質疑,但這得看是誰說出口的。
李未初來所,那就是忠言逆耳,但從呂布嘴里說出來,姬鑄覺得是為他著想。
姬鑄果然開始深思起來,覺得呂布說得極為有理,于是問道:“呂將軍覺得讓何人為主最好?”
呂布沒有說話,而是偷偷看向李未初,后者則悄悄把目光移向另一個被姬鑄拉攏的對象宋云。
“我看宋將軍就是很合適的人選。”呂布馬上答復。
“甚合我意!”果然,姬鑄大喜,問道:“宋將軍意下如何?”
宋云非常配合的占來,一臉歡笑的答道:“謝齊王栽培。”
李未初這才非常滿意的點頭,而姬鑄也是非常滿意,兩人這樣“配合”已有半年,幾乎成了默契。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