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的西部強鄰
3.
七世紀初勃興的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諸部,是唐王朝西南方向的第一大強鄰。吐蕃國在松贊干布時期與唐和親通好,促進了兩國經濟文化交流和吐蕃的發展。中唐以后,隨著唐朝對隴右道的控制力減弱,吐蕃北界拓展到天山附近,北邊與回紇接壤,版圖極大時盡得唐朝隴右道故地,從而切斷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五代十國時吐蕃分裂,河隴地區剩下一小部分,原屬吐谷渾的祁連山阿柴部、青海地區的脫思麻部、青藏中心地區的稱烏思部,其東為波窩,其西為藏。后元朝攻取吐蕃,由設置在中央的掌管全國佛教事務的總治院管轄,后又設為宣政院轄地,所轄吐蕃地區分設三道宣慰司。明朝在藏地設烏思藏都司。清朝設西藏辦事大臣轄區。
云南并入中華版圖的歷史可追溯至漢武帝時期。東漢時期置永昌郡,屬益州刺史部。晉時置寧州。南朝時由于云南西部土著的反抗,永昌郡有名無民,成為化外之地,為濮族諸部所據。隋朝南寧州外仍有大片化外地。盛唐時滇西南羈縻州治外為濮子等部,開元時南詔統一云南六詔,將唐朝勢力逐出云南,并向周邊開拓。五代時大理段氏建國,至宋代興盛,直至被蒙元攻滅。元朝設云南平章事,改云南為行省,將原先的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變為路、府、州、縣。明清兩朝也基本繼承了元的土官制,云南從此再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地方割據政權。
吐谷渾作為慕容鮮卑的一支,于東晉十六國時期從遼東遷往黃河河曲地區,于南北朝時期占據青藏高原北部,并建都伏俟城。隋朝平定吐谷渾政權,在西北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在唐代,吐谷渾部處于唐朝和吐蕃過度帶,實際上更多受吐蕃控制。后世吐谷渾部在遷徙中逐漸融入中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