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古代言情

凜冬散星河明

讀書筆記~把自己作為方法

凜冬散星河明 清陽和風 7505 2020-09-30 22:13:45

  把自己作為方法

  最近一段時間瘋狂地迷上了項飆,其實是通過許知遠的十三邀認識了這位人類學家,所以把他兩本書都買來看看,一本是《把自己作為方法》,另外一本是《跨越邊境的社區》。我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

  2.理解的學問

  你看到一個人很狹隘,很兇殘,甚至犯罪殺人,一種回應是說這是個壞人,是個惡魔,生來如此,本質如此;另一種回應是想:他怎么會變成這樣?是和小時候的什么經歷、現在的什么生活境遇可能有關系?這樣我們也就必然要想到社會的大環境,要去想他的內心活動,他怎么想怎么感覺的。這樣的理解,顯然不是說認為狹隘、兇殘就是可以接受的了。只有通過這樣理解,我們才知道我們應該怎么面對這些社會病態: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要考慮如何溝通,否則對罪犯就只有放縱和消滅兩種態度了,沒有教育改造一說了。同時,如果我們理解了,我們自然會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變得很狹隘、變得不耐煩?

  理解是很自然的,不難,但是我們常常有意無意地拒絕理解。重要的是怎樣不去拒絕理解。想一想,我們是不是覺得一般的朋友之間有時比較容易達成理解,但最親近的人比如說對父母反而不理解。我就在想,真的是不理解嗎?他們真的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嗎?我的感覺是他們當然知道,他們不是不理解,他們完全具備理解的能力,而是拒絕理解。比如在性取向和婚姻的決策上,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她要嫁給他或者他要娶她,這個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為了財產關系,為了鄰居的看法,為了自己在社會上的光鮮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拒絕去理解本來非常容易理解的事情。理解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作為心理機制,一點都不難,如果說理解有難度,其實是一個位置問題,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擺在對方的位置上。很多情況下人們拒絕這么做,因為有利益在里面。

  3.

  你看,我們這種人來談青年,很容易就談自己對青年時代的那種留戀和鄉愁,其實這不太健康。青年很重要,不在于我們去回想自己的青年時光,而是用今天青年的眼光去拷問我們,讓他們來“審判”我們,這樣才能有更真的東西,我們才有機會反思自己。像《芳華》這種電影,我覺得意思不大。這樣回想青年,就把豐富的青年理想化、浪漫化,成了一種非常純潔的東西,好像現在我們不純潔了。不能只用春節不純潔來判斷。

  引自北大青年的焦慮

  4.對于現代年輕人普遍的“喪”,項飆給出的解讀是,“我們需要替代性地提供生活意義的來源。”那么這個來源可能就來自你自己的FUN。他給出FAN的定義是“能夠對事情本身發生很大的興趣和熱情,不需要外在的回報來刺激熱情。”比如藝術就有這樣的效果,“讓對方去思考、反思,有思考的引帶力,…有趣的空間就大。”首先是不求回報,才會有持續的樂趣。其次,對自身的思考更主動,行動更積極,不是機械地執行命令,而是從中得到新的啟示,使自我在新的環境中得以發展,找到個體的位置,意義也就可以鮮活起來。所以找到自己的FUN,由此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要回到意義本身。意義不是虛無縹緲的人文精神,而是來自人與人的關系怎么構造。”

  5在訪談之前里,特別贊同項飚的那句話,就是“只有想明白了,才能用大白話講出來。”我也看到赫拉利說過相同的話。但其實說實在話并說成別人能聽明白的大白話,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對問題有過深入的思考,真的有所理解,才能說明白。學者不用論文體說話,這個更難,是需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交流者。不是居高臨下地說教,也不是深處象牙塔而不接地氣的知識份子。知識份子的出世與入世特別重要,因為思考的問題來自于所處的世界的批判與質疑,如果不能在實踐中找到根基,如果不能提供一個有用的視角,知識就總是發揮不了更大的能量。我們需要思考的策動,需要思考的工具,找到自已獨立的思考能力,想明白自已的事情。而自已的事情又是別嵌入外部世界里,所以更需要知道如何看待自已和這個世界的關系。我們是需要像項飚這樣的交流者,有學識又能說大實話。

  6在第21、22頁,項飆提到了敘述。可能我們一直都覺得自己可以說話,就是懂得了敘述。其實不然。“大家一定要對自己生活的小世界發生興趣,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生活講出來,做一個獨立的敘述—也不用分析,就是敘述。”他發現很多人對身邊的人和事,自己正在經歷和生活中的事情,說不出來。他認為這是很好的訓練。通過敘述,“能夠把其中的道理勾勒出來,事情和事情聯系也就清晰起來,形成一個圖景。……理論在拉丁語就是圖景。”項飆說“理論其實不是給出判斷,而是給世界一個精確的圖景,同時在背后透出未來可能的圖景。真正的精確就是你把握住它的未來方向。”這個敘述其實是準確的,因為我們閱讀也好,學習知識也好,是很想把握住自己的命運,不總是處于混沌和困境中,期待自己可以更多的認知到更深的危機和機遇,面對未來。一個是敘述當下的人、事件、環境,這就是我們的小世界,如果對身邊的世界都沒有足夠的關注和好奇心,那么總是看著迷霧一片的遠方,是不是依然無法看到林中路呢?

  7.在80年代中,項飆談到如何才能形成思想,中國要有自己的社會思想,從何而來。他比較了美國、法國和中國80年代的情況。1968年,美國開始有新的理論,來理解社會矛盾。法國跟生活相關,產生了一大批理論。而且是各種領域都參與其中,形成了一個生態系統。80年代中國的年輕知識分子,并沒有產生大的思想,項飆認為是因為“我們沒有留下反思的資源。……知識分子對當時的民間疾苦、對內部的社會矛盾、對這些具體問題沒有認真去看,從下往上看。”如果說沒有對社會問題更深入的理解,那么提出來的理論也是構建一種虛幻的空中樓閣,既解決不了實踐的社會問題,也不能通過實踐形成再反思,再調整,最終形成體系。理論不能指導實踐,實踐也無以依據,互相沒有關聯。知識分子如何從下往上看,這個很重要。但是現在更多的是占領制高點,占據權威的位置就夠了。真正貼近人和社會好像是特別艱難的一件事情。可能自己都沒有勇氣真的去深入進去,而且這種深入可能也是費力不討好,帶不了更大的個人利益。所以當面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困境時,人往往處于無所適從的迷惘狀態。

  8.項飆在北大讀書期間,受到很多老精英們的熏陶,“整個80年代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思想資源,主要留下了一些精神資源。”這些學者“不講理論,只講故事講經歷,講見地,很直接,一刀進去再提出了。他們講事情,都要講到點上去,也就是導致某個現象的最重要的原因,以前沒有被意識到的。”這是項飆喜歡的模式,也是我喜歡的模式。畢竟對于沒有更深厚理論基礎的人來說,能一針見血地、直觀地理解問題所在,并能更激發更多的思考,是很重要的,就像是給了一個梯子可以上到更高的視角來看問題。其實,這種把握住“點”,并能與普羅大眾討論,這應該是知識分子最好的價值體現。不光是理論直接的邏輯推理深入,還需要發揮社會效應的淺出,可以看到真實的依據,和應用之后的影響。

  9.邊緣與中心,始終是如何定位我們自身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做各種選擇時的主要考慮的問題。是居于一隅,堅持自己本應該有的位置,還是想盡各種辦法,去進入中心。項飆對這些強行進入中心而想改變命運的人描述是“為了從邊緣進入中心可以不擇手段,進入中心之后覺得原來在邊緣學到的那些做人原則也可以通通不要。”“存在就是為了進入中心……把生他養他的土地、和周邊人的關系都放棄了,變成沒有原則的人。人生活中的原則不是靠抽象理念來維持的,都是靠具體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不清楚就會變成機會主義者,其他人都成了利用的工具。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很多,哪怕是很小年紀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觀念,有可能是來自家庭的灌輸。現在人都怕被邊緣化,感覺不自信,沒有認可,沒有話語權。寧可被泥石流裹挾,無力反抗和掙脫,也不想在邊緣生存。但是“沒有扎根之后,就沒有位置,沒有主體性,完全工具化。”從大的行政區域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地方有很強的自主性,跟中心可以是更柔性和開放的關系。并不是都要成為中心,而失去了自己獨特的定位,失去發展的根基。“中心太強,其實很危險。”所以是在邊緣還是中心,主要還是要想清楚我是誰。“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這個問題,都得搞清楚自己是誰,否則都會有這種危機,除非完全盲目地被主流裹挾進去。”我是誰,其實是哲學里需要一輩子反復思考的大問題,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以此為坐標來觀察來設定。觀察時要離得越近越好,而分析時要有距離感,才能看得更寬廣。這個觀點也是相當精辟的。

  10.我們很希望自己的判斷力或者理解力越來越深刻,因為好像越深刻越能接近根源性問題,就越能對現實的困惑給予更清晰和精準的分析判斷標準,更完善自我認知體系。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一次次的超越。那么什么才是深刻呢?項飆給出的定義是很到位的,“深刻是精準地把握住現實,同時對別的見解形成批判性的再認識。讓你學會今后在理解類似的事情上,應該有什么樣的方式。”那么什么才能理解呢?那就是要“擁抱事實”,以事實為基礎,這也是他一直強調的一個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需要的不是姿態,不是立場的批判,不只是了解看上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正義,不道德,那些不能真實地讓人清楚意識到矛盾所在,找不到矛盾點,就沒有了解的切入點。了解是理解的基礎,是要實證調查。“學術的任務就是在了解基礎上的理解,通過理解,再做出解釋,理解了之后,就知道更大的世界怎么構造出來,才能夠解釋一些問題。”找到矛盾,切入進去,沉浸其中。這個過程也是需要一個物理性過程,即需要把構成事件的每個瞬間,從開端開始,一步步展開來觀察,當然這其中也是對自我的一個審視。需要我們能意識到自己的視角的局限性,主流性,這些對理解其他觀點會造成一定的障礙。項飆認為“一定要看整個物理性的過程。如果這樣去想,也是一個比較好的工作方法和人生態度。”

  11.鄉紳氣質的研究者跟調查員也不太一樣,盡管也有調查的色彩在里面。鄉紳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自己那個村的情況摸得很熟,能夠形成一個敘述。而且這個敘述是很內在的。什么叫內在呢?就是他能夠把多數人活在這個系統里面的味道講出來,他能夠說清楚這個系統是怎么靠里面的人和事疊加出來,而不是靠外在的邏輯推演所以他用的語言也基本上是在地的語言,是行動者他們自己描述生活的語言。

  12.“圖景”這個概念很重要,“理論”在拉丁文里就是“圖景”的意思,給出一個理論,就是給出一個世界的圖景。我寫過一篇文章叫《作為圖景的理論》,意思就是說理論其實不是給出判斷,而是給世界一個精確的圖景,同時在背后透出未來可能的圖景。早期的社會主義藝術也是這樣,畫這個圖并不是機械地反映世界,而是要精確地反映世界。什么叫真正的精確?真正的精確就是你把握住它內在的未來方向。機械和精確的差別是很大的,機械就是拍照,但精確是不僅抓住現在是什么,而且抓住它將會是什么、內在的矛盾是什么。所以“圖景”就有兩重意思,一是現在的概括,再一個是未來可能的走向。

  13.對我來講,個人經驗的問題化起源就是對自己的不滿意,講來講去都沒有深度,不有趣,于是開始抱怨,抱怨體制、抱怨父母、抱怨童年,就開始問題化。但個人經驗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把個人經驗問題化是一個重要方法。我們關心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現在關鍵就是從哪里開始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把個人自己的經歷問題化,就是一個了解世界的具體的開始。我對自己不滿意,看自己的成長經歷,同時也要看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別人怎么會想到這些事情而自己看不到,這樣才能不斷地看到很具體的世界。

  自己的經驗都不是自然發生的,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下發生,有它的歷史、來源和局限。問題化的意思不是把它變成了負面意義上的問題,把它割除掉,而是要更好地去擁抱它。像我也是,各種各樣的弱項、缺點,問題化之后其實就理解到自己是怎么過來的,要跟這個局限共存。它和自戀是相反的關系。它的指向肯定是外在的,是把自己對象化,把自己的經驗對象化。這個在心理上也是一個蠻好的運作,把個人經驗問題化以后,比較容易心平氣和,不是說那種通透的看法,而是剛好倒過來,你看到,世界其實是復雜、變動的,我在這么一個位置,很多時候讓我不愉快,但這是大的格局,所謂“認命不認輸”。

  14.因此,全球化不會減弱,反而意味著我們今后看問題的全球視野必須更加敏感,而不能削弱,這是第一。

  ……然而我的意思是,說要把中國股市講好,這種心理需求本身是有問題的。為什么“一帶一路”是一個中國故事?牽涉到那些巴基斯坦人、埃塞俄比亞人,他們怎么講?這里很復雜。……但是一定要把這些多樣豐富的實踐講成一個故事,往往會造成別人沒有必要的警惕。

  所以中國敘述在我看來是一種比較狹隘的思路,它要靠一種制度框架來界定自我。……一定要有中國敘述,其實可能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不自信,需要一個很大的帽子來戴,這樣才會覺得安全。

  引自全球化與逆全球化。

  15.其實是很多因素在中國這個場景里合力發生作用。所以社會科學就是要把這些因素解開,我們叫 disentangle,一個一個去看,看哪些是核心的因素。

  一個是比較的方法。……歐洲可能短期內問題處理不好,而中國動用全省的力量、全國的力量辦一件事,當然能辦得很好;但問題是說你得看明年,這個事情辦完之后,十年以后是什么效果,這方面歐洲做得很成熟。……

  第二個是評估的方法。……看到一個問題不會輕易地興奮,說我們城市化辦得好,那就要去問,原來住這兒的人去哪兒了,他們怎么想的,為什么其他國家那些人就沒有被清理。老是反著問。反著問也不是故意挑刺,也是一種樂趣吧。我覺得這就是反思,反思不一定要咬著牙,有的時候跟道德一樣,需要拿下來放在手里,這樣捏捏那樣捏捏,就進入這個事情內部去了。

  引自全球化與逆全球化。

  16.每個人有不一樣的能力,有的人教學教得好,但不做研究,有的人就是發表不了論文著作,但這個人能聊天,聊天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財富。沒有競爭壓力了,大家最獨特的才華才會體現出來。

  17.人的再生產”跟“人的生產”不一樣,“人的生產”是說人怎么樣被培養成一個生產的要素,而“人的再生產”就是人怎么樣再生產自己,自己成為目標。

  引自人的再生產

  我們當年看《河殤》,奔向太平洋就是奔向未來,我們都覺得知識分子肯定會西化,特別是在留學過程中,但是今天突然逆轉過來。原來我們有這樣的假設,是因為我們知道通過越來越多的緊密接觸……會產生出親密性。但是現在我們看,生活方式的緊密型確實加強了,但政治上的對立性也加強了,這就是太平洋悖論。

  引自人的再生產

  這個悖論和在地的公共性被掏空也有關。國家成為唯一一個集體性想象的單位,在國家之外,班級、大院都沒了,只剩下個人和世界。突然出了一個事件,需要一個集體作為自我認同的依托時,就只能奔向國家。當然國家也提供很多話語,讓你奔向它可以奔得很自然,這就是所謂新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不是基于對歷史、傳統、文明的浪漫主義懷念和想象,而是基于一種對世界權力格局的理解,它是地緣政治意義上的民族主義。也就是說,強者這么做,我們也必須得這么做。一切都是權力和利益斗爭,把世界化約為國家之間的權力場。

  引自人的再生產

  反思是法蘭克福學派普及起來的,它本身是很現代的,就是說大家不需要知識分子闡釋世界的基本秩序,而是需要對世界秩序做批判性的分析。這確實是因為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實踐當中,每個人反思的動機、能力和工具都比較有限,每天的主要任務是把這一天過完,把任務完成,因為有分工,大家都要線性地往前進。反思的意思是,你要阻止自己,要把自己停住,不要線性地往前沖,想一想為什么今天要這么做,不能用別的方式。這個精神可能是有意思的一點。

  引自尋找新的話語

  所謂知識就是對世界上發生了什么事有根有據的了解,從這里開始,去觀察,去沉淀,慢慢沉淀出底氣。

  引自再談鄉紳

  18.吳琦: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在進入學術體系之后,依然和學者這個群體沒有共同體的感覺?

  項飆:這聽起來比較傲慢一一我是覺得他們那種分工太專業化了,因為我的強項不在于專業化,不在于把概念精細化、把一個問題不斷地深入,我在技術上沒有這樣的能力。同時我又看不出這種深入有什么意義。在邏輯上,我認為社會科學的深刻性不是這么練出來的,深刻性需要你在事實里“泡”著,對事實理解得非常透,抓得準,不斷地拷問,當然邏輯上要嚴密,材料豐富,講出來的東西才深刻。靠那種線性的積累,很難積累出真正的深刻性。

  引自人類學的圈子

  19.你要在農村調查的話就會發現在任何一個村都有人能把這個村子的事情說得很清楚。這其實很不容易,我們現在跟年輕人談話,讓他坐下來講一下他們班、他們學校的事情,講清楚這個體系是怎么運轉的,基本的權力結構是什么,主導意識是什么,每個人的動機是什么,能夠分成幾類,大部分人講不出來。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訓練。大家一定要對自己生活的小世界發生興趣,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的生活講出來,做一個獨立的敘述一一也不用分析,就是敘述

  引自童年圖景

  20.圖景這個概念很重要,理論在拉丁文里就是圖景的意思,給出一個理論,就是給出一個世界的圖景。我寫過一篇文章叫《作為圖景的理論》,意思就是說理論其實不是給出判斷,而是給世界一個精確的圖景,同時在背后透出未來可能的圖景。早起社會主義藝術也是這樣,畫這個圖并不是機械地反映世界,而是要精確地反映世界。什么叫真正的精確?真正的精確就是你把握住它內在的未來方向。機械和精確的差別是很大的,機械就是拍照,但精確是不僅抓住它現在是什么,而且抓住它將會是什么、內在的矛盾是什么。所以圖景就有兩重意思,一是現在的概括,再一個是未來可能的走向。

  引自北京訪談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江县| 永嘉县| 新余市| 宜昌市| 河津市| 绥宁县| 迁安市| 抚远县| 新田县| 文水县| 澄城县| 海城市| 杨浦区| 招远市| 徐州市| 彰武县| 廊坊市| 多伦县| 沈阳市| 崇文区| 八宿县| 洛扎县| 宜州市| 芦溪县| 潞城市| 佛冈县| 普兰县| 临泉县| 兰坪| 江津市| 花垣县| 方山县| 永顺县| 鄂温| 北碚区| 永嘉县| 武宣县| 西和县| 东兰县| 湟中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