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二次元

內力靈力與魔法

第二章 道門一百八十問(二)

內力靈力與魔法 天行漠北 8266 2020-05-11 13:12:40

  一、道教教義

  1、問:什么是道教?

  答: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宗仰黃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煉理論及方法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宇宙和諧、天下太平,教導人們通過修道積德達到安樂幸福、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的我國特有的本土宗教。□

  2、問:道教是何時產生的?

  答:據道經記載: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時。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間,化名為盤古;經過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極),輕清上浮、重濁下凝而開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雙眼化為日月、毫毛化為星辰、肌肉化為豐沃的土壤,骨骼化為堅硬的巖石、呼吸之氣化為風云、聲音及眼中的神光化為雷電,身中的血脈化為江河湖泊、頭發化為草木……由此,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萬物生成、人倫興遠。至此,老君返于天宮,以太虛為體,太微為宅。而后老君數次化身,歷經八十一化。軒轅黃帝時,化身為廣成子,授予黃帝養生之道;春秋時化身為老子,傳下《道德真經》,教關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脈興矣。

  至東漢中葉,距今1800多年前,即東漢順帝(西元126~144年在位)時,老君降于蜀都,授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斗真經》,于四川大邑鶴(或作鵠)鳴山創立了天師道教。春秋時期,老君復授道于東華帝君王玄甫;漢代,東華帝君授道于正陽祖師鐘離權;至唐代,正陽祖師授道于純陽祖師呂洞賓。時至北宋末年,鐘呂二仙降于甘河橋上,授予重陽祖師以至道。重陽祖師匯四海宗風于一壇,在活死人墓中苦行修煉,傳道于山東,全真七子再續宗風,傳于后世,教法大興。□

  3、問:道教的基本教義是什么?

  答: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終極目標。圍繞著這一核心,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理教義。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信仰,對信仰的闡述即為教理。為方便宗教徒對教理的把握,在教理基礎上,總結出簡明扼要的幾個字或幾句話,便于教徒記誦,作為指導教徒的日常修持稱為教義。這些教義能契合于所有教理,并不與教理有矛盾沖突(陳攖寧)。

  道教以《道德經》的思想為主要教義,倡導尊道貴德、重生貴和、見素抱樸、抱元守一、清靜無為和慈儉不爭。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萬物運行的規律以及人間倫理道德綱常。“德”是道的外化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體及倫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實體。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類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貴德,期于與道合真,形神俱妙,成為神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義。原意是說人的生命長壽與否取決于自身,并非決定于天命。泛指命運并非掌握在別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某些無形的神秘力量里,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即我命在我,富貴不在天。就健康生命而言,人通過服食藥物,行氣導引,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在沒病之前進行調養,使之得到健康。古人說:救濟受災的人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不如防患于未然,將災禍消滅于萌芽狀態之中。這種“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思想,是道教修行、改變命運的根本指導思想。□

  4、問: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答: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徒以學道、修道、行道為宗,故稱道教。尊奉《道德經》(即《老子》)為主要經典。道經記載: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萬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說,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在道教的世界當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還有神仙居住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仙境。

  道化為三種炁,再化成三位至高無上的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擁有龐大的神靈系統,信奉的神還有很多:如玉皇大帝、四御、五老上帝、斗姥元君、三官大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真武大帝、東岳大帝、碧霞元君、關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門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道具有永恒的生命,獲得它、保持它便可長生,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長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

  道教重生、貴生,追求長生,人通過學道、修道、行道等修煉方法達到“生道合一”,就可以得道而長生久視,不僅可以享受人間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還元、與道同體,復歸于“嬰兒”,長存仙界,達到永生的境界。□

  5、問: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答: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煉形存神”,“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樂生貴生”。道教是對生命積極追求的宗教,而且對肉體和精神的統一性非常注重。

  救人、拔幽多是表現在對道教醫藥的鉆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對幽魂的濟拔上。那些一提起道教就想起降魔驅鬼、祈福禳災的人其實是受一些小說或者影視所誤導的。□

  6、問:道教究竟是張道凌創的?還是“老子”創的?道教的教義與老子的“道”有什么關系?

  答:道教發源于中國,始于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早在張陵天師之前就已經存在。例如方仙道、黃老道、太平道等等。早期的道士稱為方士或者羽士。只是現代歷史上以張陵為“道教”正式成立的標志人物。道教以道祖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道教的核心教理教義基本上皆是由此而出。尊奉“道”為最高信仰,道是凌駕于所有尊神之上的。但由于“道”一氣而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代表了道教宇宙生成的三個時期即混元、洪元、太初,是道教宇宙生成論的具體體現,所以三清至尊直接代表著道,是代表道這一本體的不同方面,因此又常說三清即是“道”。以后便衍生了天地三界等道教神明,是諸神的根本。□

  7、問:道教為何是中國固有的宗教?

  答:道教始源于黃帝、集成于老子、發揚于張道陵天師。戰國及秦漢諸儒,皆崇黃帝老子之學,稱為道家。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學,并信仰崇奉,普及于中華民族,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華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故道教是為中國固有的宗教。□

  8、問:道教為什么以道名教?

  答:道教徒對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繼承、四要發揚、五要踐行,所以道士是“以道為事”“以‘道’教化眾生”故以“道”名教。□

  9、問:什么是道與德?

  答:老子所說的“道”是道教教義的核心,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

  《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所說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體,又是指“自然”的規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情在三清眾神面前,不論貴賤、貧富、聰愚,一律平等。道教強調,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都能夠學道、得道。《老子想爾注》中說“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詞一耳”。《混元皇帝圣紀》也說:“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個整體,成為道教教義的核心。《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貴”的“德”指的是這個“德”。《清靜經》中說:“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并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準則,做到既要修道,更要積德。《道教義樞·道德義》說:“道德一體,而其二義。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說,凡是符合“道”的準則的,便是“有德”;凡是違反“道”的準則的,便是“無德”。《西升經·序》云:“道之在我謂之德”。按照“道”的準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強調:修身、治家、統治天下,都應該修道,從而使“道普德溢”,以達到太平和仁愛的理想境界。

  道教將“德”按態度區分為“陰德”和“陽德”二類。所謂“陰德”,是指個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謂“陽德”,是指個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陰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積德”。□

  10、問:何為道教三寶?

  答:道教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寶君、上清靈寶君、太清神寶君,為道教三寶,尊為最高之神。

  然因道教以學道、修道、行道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為三寶者:

  (一),學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為道寶尊,上清靈寶天尊為經寶尊,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寶尊,作為皈奉道法之“道、經、師”三寶。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氣、神”為修養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寶。

  (三),行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寶。《老子?三寶章》云:“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1、問:什么是承負?

  答:道教講“承負”即“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因果”是針對于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后人得福;今人行惡,后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道教認為,這是由于“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后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后輩享受,祖輩欠債,后輩還錢一樣。即“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也。□

  ?

  12、問:什么叫守庚申?

  答:道教認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報告人的過失。三尸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質,下尸名彭矯,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稱為玄靈的。也有稱為青姑、白姑、血姑的。上尸使人好色、中尸使人多思、下尸使人**,故三尸使人逐漸衰老,趨于死亡,更不利于道人修行,因此必須除之。

  道教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許多辦法。一種是去欲。所謂“欲生則三尸生,欲滅則三尸滅”。一種是服符誦咒,一種是厭勝,一種是服藥,一種是服氣。流行最廣的是守庚申,即在每月的庚申日,徹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報告,或者斬卻三尸神。□

  13、問:道教為何提倡無為?

  答:無為的思想,源于《道德經》:“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因此道教以“無為”作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魏晉以后,“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于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樣才能做到“無為”呢?《云笈七簽》指出:“欲求無為,先當避害。何者?遠嫌疑、遠小人、遠茍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斗。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術數。是則與圣齊功,與天同德矣”。可見道教的“無為”,并非消極避世,而是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善于處理人際關系。所以說“無為”并非無所作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應該按“道”行事,處世立命必須摒棄妄自作為,遠禍慎行,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欲的境界。□

  14、問:道教為何提倡清靜?

  答:道教認為:“清靜”是“道”的根本。萬物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中,“道”才會顯現。于是,“清靜”成了道教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而這種思想,追根尋源,還是出自《道德經》。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道教強調“清靜”,目的是為了“真思志道,學知清靜”。《老子想爾注》主張:“人法天地,故不得燥處,常清靜為務”。還指出:“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止”。這是說,學道的人只有“無欲”而“清靜”,才算符合“道”的規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認為,學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無為”,才有做到“清靜”的可能。□

  15、問:道教為何提倡寡欲?

  答:所謂“寡欲”,就是少私欲或節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談到治理社會時,要求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道教將“寡欲”作為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道教徒為人處世,應該時時節制個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與內修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欲”的境界。《道德經》所說的“寡欲”,其實并不是“絕欲”、“無欲”的意思,只不過是應該“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16、問:道教為何提倡不爭?

  答:在道教教義中,“不爭”是指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老子想爾注》說:“圣人不與俗人爭,有爭,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與之共爭乎?”并指出:“求長生者,不勞精思求財以養身,不以無功劫君取祿以榮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與俗爭”。《云笈七簽》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故與時爭之者昌,與人爭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無所陳之,以其不爭。夫不祥者,人之所不爭;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則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爭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

  道教徒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需一心為善,絕不造惡。道教認為,一個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響應。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志著一個道教徒的修為境界。□

  17、問:何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答:道教十分重視人的生命,萬物都由道化而來,一切生命都體現著道,對生命的重視,即是對道的尊重。因此道教講的是長生不死、修道成仙,即是對道的信仰與實踐的結果。對于生,老子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說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處于一個危險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求人們“深根固蒂”,追求“長生久視之道”。《太平經》中主張樂生、重生。總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貫主張,主要包括:

  一,尊重人類自身的生命價值,反對輕生自殺,也反對殺害他人,要求潔身自好,修身養性,追求長生;

  二,尊重動物的生命,認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靈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遲之分,所以修道階次有快慢之別;

  三,尊重植物的生命,認為植物和人一樣具有靈性,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下,也能夠修煉成仙;

  四,尊重人類和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做到上述四點既度己又度人,故《度人經》云:“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18、問:何為濟世利物齊同慈愛?

  答:濟世利物是道教修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濟世即普濟世間,利物即利益萬物。道教認為濟世利物不僅幫助了他人,而且還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賑窮補急則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對弟子解釋云:你們之所以不能夠成為天仙,而做了個地仙,是因為“前世學道受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時強調“濟世利物,齊同慈愛”。□

  19、問:何謂三界十方?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時間而言,分為無極界、太極界、與現世界;一以空間而言,分為天界、地界、與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為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皆稱為“三界”也。十方者,乃為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為十方也。□

  20、問:何謂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報恩為重,故有四恩應報。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報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識者,三有緣者。凡此三者,道皆親之。所以“四恩三有”為信道者須念念不忘之也。□

  21、問:何謂三皈五戒?

  答: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經、皈依師,為皈依三寶也;

  五戒(又稱為“積功歸根五戒”)者: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邪淫,四戒妄語,五戒葷酒。

  身不染殺盜邪淫,將升入欲界十八天,心無貪、嗔、癡將升入色界六天,口無綺言華語、惡口妄言,將升入無色界四天,在此基礎上供養三寶,廣行方便,積功累德,將升入四民天。至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災不到,八難不侵,永脫輪回,常處清靜逍遙之境。

  常人名籍,錄于陰曹地府,隨自身功過淪于六道。欲脫輪回之苦,必須皈依大道。憑借道經師三寶之力而擺脫輪回。因此,必須皈依三寶,皈依之后,名籍將從陰曹地府消除,記名于三官大帝青編之籍。從此之后,三寶弟子的一切功過皆歸三官大帝考校,陰曹地府無權干涉。欲求皈依,必先拜師,拜師必須心意虔誠。皈依之后,必須遵守三皈五戒。此三皈五戒為學道者入道之初,需首要遵守之規律也。□

  22、問:如何拜師?

  答:體悟大道,憑借經。經文蘊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難以自悟,須借師之引導而進入道之門墻,故而拜師極為謹慎而嚴肅。(詳情請參閱《道教儀范》。)憑借自身之緣分,尋找與自己有緣的度師,由度師誦經諷咒,懺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儀。(出家入道皈依者詳見《冠巾科儀》或本書“開期傳戒是什么?其意義如何?”條。)俗家皈依者,拜師之后,必須研習道經(習誦《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玄門日誦功課經》等),行善積德,做個道門的合格弟子。□

  23、問:何謂三業與六根及六塵?

  答:三業者:身業、口業、意業,謂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業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謂此六官能生六識之根,故謂六根。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謂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塵污,故謂六塵也。□

  24、問:何謂三障與十惡?

  答:三障者:魔障、業障、災障也。一、因貪嗔癡等之惑,而生魔障。二、因五逆十惡之業,而成業障。三、因三災八難之遭,而見災障。十惡者:口有四惡:綺語,妄言,惡口,兩舌。心有三惡:貪,嗔,癡。身有三惡:殺,盜,淫。合為十惡。□

  25、問:何謂三塗五苦?

  答:三塗者:一、火塗,地獄道猛火所燒之處。二、血塗,畜生道互相噉食之處。三、刀塗,餓鬼道被刀劍逼迫之處。又以:一者拷對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償酬往業之塗,三者餓鬼苦對最深,渴飲火精,饑則食炭之塗,號曰三塗。

  五苦者:一、刀山地獄之苦,二、劍樹地獄之苦,三、銅柱地獄之苦,四、鑊湯地獄之苦,五、溟泠地獄之苦,是為五苦。□

  26、問:何謂三災八難?

  答:三災者:遭受三大天災也。一、風災,二、火災,三、水災。

  八難者:一者得生人道難,二者去女為男難,三者形體完全難,四者得生中土難,五者值有道君難,六者稟性慈仁難,七者值國太平難,八者與三寶相遇難,謂之八難。《云笈七簽》卷三十五“雜修攝”的八難為不廢道心一難,不就明師二難,不托閑居三難,不舍世務四難,不割恩愛五難,不弄利欲六難,不除喜怒七難,不斷色欲八難。□

  27、問:什么是三元五臘?

  答:三元節日是: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節,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節,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節。五臘節日是:正月初一日天臘,五月初五日地臘,七月初七日道德臘,十月初一日民歲臘,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臘。□

  28、問:道教的主要經典有哪些?

  答:道教最根本經典是老子的《道德經》。其他主要經典則有《陰符經》、《清靜經》、《黃庭經》、《度人經》、《玉皇經》《三官經》等等。□

  29、問:道教的世界觀和生命觀到底是什么樣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怎么個關系?

  答:道教認為,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簡單說,人是天的副本。由此萌生出中醫醫學的理論。所以古時才有“十道九醫”的說法。歷史上有名的醫生有很大部分都是道士或者是與道教相關的人物。

  道教認為人是由魂和魄這兩部分所組成的。魂是精神層面的,魄是肉體層面的。此魂此魄則暗合陰陽,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兩者不能單獨存在。□

  30、問:道教的宇宙結構是怎樣的?

  答:道教認為宇宙之間,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層為大羅天;其次三天為三清境,分別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其次四天為四種民天(又稱四梵天),分別為賈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大羅天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為九圣、九真、九仙所居,四種民天之人斷除生死之苦,三災不及;無色界人壽命長,但未斷生死;欲界之人有欲望,因而有各種痛苦。

  三十六地則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處,俗稱陰間。道教認為,人死之后在陰間要受到十殿閻王的審判,有善行者則能轉生,作惡多端者則打入地獄受懲罰。修道證果者直接依修行層次進入到相應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閻王的審判。□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遥县| 蒙自县| 新源县| 萝北县| 库车县| 庆云县| 玛沁县| 肥城市| 五原县| 罗甸县| 宁国市| 思茅市| 茌平县| 青阳县| 西华县| 泸西县| 鹿泉市| 嵊州市| 岳阳县| 东源县| 邯郸县| 云霄县| 牡丹江市| 南漳县| 灵台县| 永登县| 临泽县| 临澧县| 克什克腾旗| 福州市| 岗巴县| 平远县| 晋江市| 柯坪县| 葫芦岛市| 板桥市| 伊通| 瑞昌市| 林芝县| 金坛市| 灵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