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贊給拓跋斤指點了迷津,給拓跋鮮卑原本還算安定的局面埋了一顆隨時會爆炸的大號地雷,在確認拓跋斤已經意動,天王苻勝交給他的任務基本上完成之后,這位薛佑臣這才施施然離開了盛樂,回長安復命。
等他回來,把自己去盛樂的情況告訴苻勝之后,苻勝心里安穩了一些,地雷已經埋好,只要時機成熟,這顆大地雷就能將拓跋鮮卑送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到時候自己就可以抄底了。
但是他也明白那就是代王什翼犍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別看他表面上也說要加強秦代兩國的邦交,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這絕非他的心里話,作為一個有之于天下的梟雄,拓跋什翼犍肯定和苻勝自己一樣,都把對方看做了心腹大敵,是欲除之而后快的敵人,怎么能交好?
苻勝太了解周邊這些“平起平坐”的國主們了,像江南在桓溫權仗下生存的懦弱的晉帝司馬聃;像河西性情仁弱的前涼之主張玄靚;像東邊奢侈暗弱的前燕之主慕容暐;像漠北勇而有智的代國之主拓跋什翼犍等,這些年自己讓錦衣衛想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了很多關于這些國主們的資料,苻勝不敢說了解百分百,但七八成總是有的。
比如,以前苻勝聽說過晉帝司馬聃的身體不太好,當時苻勝也沒有多想,因為他知道司馬聃也才十八、九歲,年輕氣盛,沒有什么扛不過去的。
可是,今天他卻聽到晉帝司馬聃在五月初七的時候駕崩了,而且沒有繼承人。所以大晉的皇太后—褚蒜子急了,為安全考慮,她下旨一下子就在秦、晉等邊境增兵好多萬人。
苻勝一聽到這里,就是一驚。因為他清楚,在這晉、涼、燕、代、秦這五國中,拓跋部和晉朝皇室的關系一直是不錯的。
西晉末年,晉將劉琨之所以能在并州立足,堅持甚久,主要是因為有拓跋猗盧的全力支持。再比如,“代王”的封號也是來自于晉室。可以說在他們的心目中,早就互相看成“一家人”了。代國累累數主,直到拓跋什翼犍,一直用著“代王”稱號不改,大概早是將晉室認做自己的“主人”了。
苻勝想到這里,自語道:“幸虧朕讓薛贊去盛樂走了一遭,了解了代國的虛實,要不然可夠自己喝一壺的。”
既然北面暫時還算安穩,那自己就可以從容一些了,作為褚蒜子增兵邊境的回應,苻勝也增加了洛州,梁州等地的兵力,并告訴新興王苻飛,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中了晉人的詭計。
不過沒有過幾天,晉廷皇太后又下令說:“瑯邪王司馬丕,是朝廷中興以來的正統嫡傳,不論其道德名聲,還是族親地位,沒有人能和他相比,著瑯邪王奉接帝位!”
好啦,晉人有了新主,南疆就暫緩劍拔弩張了,天王苻勝的心,也放下了大半。
苻勝靜下來一看,從自己繼位以來的這幾年,正是來之不易的和平時期。前段時間整頓朝綱初見成效后,他又向天下征集善策,為此他頒布御旨說道,“朕纂承皇極,照臨萬方,思闡遐風,光被兆庶,使朝有不諱之音,野無自蔽之響,疇咨帝載,詢及芻蕘。自今已后,群官卿士,下及吏民,各聽上書,直言極諫,勿有所隱。諸有便宜,益治利民,可以正風俗者,有司以聞。”
按照苻勝的命令,在大秦王朝帝都長安城的朱雀廣場上,安置了一個叫做銅匭的玩意兒,以接受臣民的上書,這東西結構比較特別,它的四面顏色不同,各開一門。東面的門稱延恩匭,專供謀求官職的文人投獻治國理政的策略;南面稱招諫匭,專收議論時政得失的奏章;西面稱申冤匭,專收冤家訴狀;北面稱通玄畫,專收關于陰陽災變和軍事策謀方面的文章。
苻勝設立銅匭,廣開言路以后,大秦之內是風云激蕩,人們紛紛上書,想要把自己的想法說給他們的天王聽,不少不會寫字的普通百姓也湊一起請了書生給他們寫陳情表,投到了銅匭之中。
這些表章每七日,錦衣衛就要來收羅一次,天王苻勝不辭辛勞,把這些哦額表章都瀏覽了一遍,然后針對其中反映的問題,逐一做出了回應,苻秦的百姓們驚喜的發現,這位出身氐酋的天王,執政能力很是不錯,他可以說是他們的貼心人,不少的百姓們都驚喜的發現他們反應的問題,天王苻勝都給予了回應,很多上了年紀的百姓都激動不已,他們都說苻勝是孝文再世,光武復生,總之他們對苻勝是滿意不得了。
苻勝在這些投入銅匭的表章里,還真淘到了寶貝,京兆有個叫王攸的人,在苻勝下旨求策之后,往銅匭里投入了一個《上書獻十略》的表章,在這個表章里,他給苻勝提了十條建議,苻勝看了之后,認為很有道理。
這十條建議分別是一曰君道宜明,二曰臣尚忠敬,三曰子貴孝養,四曰民生在勤,五曰教無偏黨,六曰養民在惠,七曰延聘耆賢,八曰懲惡顯善,九曰伐叛討逆,十曰易簡弘大。苻勝把這十條建議送到了遠在始平的王猛手中,就連王猛都贊不絕口,認為要是做到了,絕對能天下大治。
苻勝讓人把這十條建議做成了木雕,放置在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要以此為目標,勵精圖治,積蓄國力,好爭霸天下。
隨著朝廷和京師政治氣候的改善,苻勝又及時把施政的重點移向了地方。苻勝發布詔令,命州郡地方官吏分別薦舉孝悌、廉直、文學、政事等科目的人才,并且對他們薦舉上來的人加以考察,薦舉得當者給以獎賞,薦舉失當者給以嚴罰。因此人們都不敢妄加推薦,也沒有請求拜托的現象,讀書人大都自我勉勵,爭取為國效力。即使是宗室外戚,沒有才能的也都棄而不用。這樣一來,朝廷內外的官吏,地方上的官與吏,大都稱職,各個爭先。
同時,朝廷又遣使巡察各地,督促農事,督促治安。如此農田得以修整,荒地得以開墾,倉庫豐盈充實,盜賊息聲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