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菜,四海樓一樓二樓賓客盡歡,新菜,無非就是幾盤后世常見的家常炒菜,如蔥爆羊肉,一盤豆芽,蒜蓉菠菜,還有就是涼拌黃瓜(原時叫胡瓜,南北朝改叫黃瓜)。
酒就簡單了,一壺蒸餾后兌水的酒,也就20來度,仍然讓眾人喝得東倒西歪。
唐代的酒類品種非常豐富,黃酒作為中國酒品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類,在唐代繼續興盛,而唐代對私人釀酒的管制也較為寬松,所以才有“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那樣的動人場景入詩(“綠蟻”:新釀的米酒未過濾時,酒面上漂浮的一層微綠酒渣,細小如蟻,故名)。
而“葡萄美酒夜光杯”、“竹葉連糟翠,蒲萄帶曲紅”等句,又清楚地表明葡萄酒在唐代的受歡迎程度。
葡萄是隨著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傳入中原的作物,當年張騫不僅為中原帶來了葡萄種籽,還帶進了釀酒的工匠,中原地區的人遂接觸到這一飲品。
但直到唐代,依然是胡人更擅于葡萄酒的釀制工藝。
唐代是否有蒸餾燒酒,一直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燒酒一詞首次是出現于唐代文獻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光“。陶雍(唐大和大中年間人)的詩句“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
李肇在唐《國史補》中羅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劍南之燒春“。因此現代一些人認為所提到的燒酒即是蒸餾的燒酒。
但從唐代的《投荒雜錄》所記載的燒酒之法來看,則是一種加熱促進酒的陳熟的方法。如該書中記載道:“南方飲'既燒',即實酒滿甕,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顯然這不應是酒的蒸餾操作。
在宋代《北山酒經》中這種操作又稱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餾的燒酒還難以成立。
再者,同樣因為技術問題,唐初前的酒度數都不高。
這突然出現一種高度酒,不醉才怪。
不管四海樓怎么樣,穆星辰早已回到穆府,繼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偉大事業。
武德九年五月中旬,一座全新的酒樓在長安東市落成,牌匾上上書:
星辰樓。
五月二十日,宜出行,宜婚嫁,宜開府,諸事皆宜。
在一陣爆竹聲中,長安東市星辰樓盛大開業,大宴賓客三日。
星辰樓的風頭在長安一時無兩。新推出的菜品和美酒更是傳遍長安城一百一十坊,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想去星辰樓一睹為快。
按照大唐時期的情況,士農工商,商人是最低賤的一類人,以星辰樓和四海樓這種無權無勢的酒樓,早就被勛貴和世家吞的骨頭都不剩了。
這情況也不是沒出現過,當日四海樓名聲大噪,一個紈绔子弟看中四海樓的潛力,要強行將其霸占。
但出人意料的是四海樓掌柜豪爽的交出了四海樓,就在四海樓旁邊找了一家客棧住下,沒有任何不滿。
可那紈绔子弟還不知大禍臨頭,整日宴請賓客,炫耀自己“英雄事跡”。
三日后,御史臺收到一份包裹,里面裝著太常寺主簿安元收受賄賂,強搶民女,縱容子嗣魚肉百姓等一大堆罪證。
第二日,御史臺當朝彈劾安元,皇帝李淵發怒,當場下令羈押安元和家小,著大理寺查證后查辦。
就這樣,四海樓又回到掌柜手中。至于原因,不過又是有人想向四海樓伸手,一樣被送進大牢而已。
結果,有心人發現兩件事都與四海樓有關,也都在猜測這四海樓究竟是哪位大能的產業。
今日,星辰樓來了一批有意思的客人,一個二十六七歲的男子走在前面,后面跟著十幾個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有文人打扮,有武者裝扮。
走進星辰樓,眾人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不同于四海樓的布局,星辰樓一樓除了大堂,還有一些卡座。
四周墻面一幅幅字畫掛在墻上,有名畫,也有字貼。
“憶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三皇五帝,
略輸文采;
秦皇漢武,
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
草原可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一個四十左右的中年男子不由自主的念了出來。
“好詩好詩,大才大才。不知這詩是何人所作?”拉著一個伙計,雙手顫抖的問道。
伙計一時不知所措,半天說不出一個字。
“回這位客人,這是我家主家所作。”掌柜的發現這邊情況,趕緊過來解釋,揮揮手讓伙計去忙。
“你家主家現在何?可否引薦?”中年男人問。
“不好意思,主家不在這邊,至于行蹤,小的就不知道了。再者主家不見客的。”掌柜的為難的解釋。
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出了,至從星辰樓開業,就時不時的有人提出要見主家,怎么可能?主家且是爾等能見就能見的。
“那太可惜了。”中年男人不由有點失望。
一邊,又發出一陣驚呼,隨著念出墻上的字:
憶,精忠報國
狼煙起
江山北望
龍起卷
馬長嘶
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
縱橫間
誰能相抗
恨欲狂
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
更無語
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
人北望
人北望
草青黃
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注:中國二字起源于西周時期,中國在古代釋義為“國”字的含義是城和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中央之邦)
“好一個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滿堂喝彩。
“拜見秦王殿下,不知秦王大駕,有失遠迎。”掌柜的摸了頭上的冷汗,因為他發現一個自己一輩子都有可能見不到的人,那個只有二十六七的年輕男子。
那個掛在在主家書房墻上的男人—秦王李世民。
“起,不必拘謹,我就是來吃頓飯。”李二看了一眼掌柜的,和聲的說道。
“謝過秦王殿下。”掌柜的很快鎮定下來,準備安排李二去樓上包間。
“不急,你可知這詩是何人所為?”看著墻上的精忠報國,問道。
“回秦王殿下,也是我家主家所作,不過主家說這不是詩,是一首歌。”掌柜的如實回答。
“那你可會唱?”一個黑臉大漢急不可耐的說道。
“小人倒是不會,不過店里伙計會,小的這就去找人。”掌柜轉身去尋找伙計。
“咚咚,咚咚…”
“錚錚,錚錚…”
不一會兒,一陣鼓聲和琴聲傳來,同時走出幾個伙計。
“狼煙起江山北望
龍起卷馬長嘶劍氣如霜
心似黃河水茫茫
二十年縱橫間誰能相抗
恨欲狂長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鄉
何惜百死報家國
忍嘆惜更無語血淚滿眶
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黃塵飛揚
我愿守土復開疆
堂堂中國要讓四方
來賀”
……
一曲古箏版的《精忠報國》唱的豪氣干云,李二旁邊的眾人更是熱血沸騰,特別是黑打個和胡渣大漢更是滿臉充血。
一曲畢,伙計退下,整個星辰樓齊齊響起掌聲。
“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