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榮行于黔靈,欲行善理。跐蹈反之于我,問曰:天下何為善?行善何?惟眾善?羋昭欲言,止也。非不言,不知言也。
于是問于黔帝,帝曰:天下善夫惟行,止。所行之道不休為然,行而佑民佐國為善。世歟不悖,大理也。從我者亦善也。華榮子猶然止之,曰:雖不知,其弗然乎善。竊以為天下之善者,非報國征民,勊已為然,守己為大然。非行乎眾道以為然。若善惟且,不若不求也。帝忿,止榮而放,使行逐而遠正。
華榮子既放,再顧黔靈復見之曰:吾與帝辯,帝不善理而狂疏。非不為而消理。何為道而善?欲求之而不得,將以行於南冥?羋昭惛然大臥,望山靈隅。其亦冥然不釋。昭曰:
山之清而育榮,水之靈而有魚。山水不生而有生,欲求萬物其不能,卻然萬物和之。不能為能,此求物之道也。市喧紛而離居,其不知而欲知之,不然。行于市,遠于郊。方知世人之樂忡,方得欲求常理。陽春白雪之聲自放于帝,帝不知也。而今子亦若此矣。
榮閽然不得,昭曰:子顧羋辭。辭者,昭之后也。
于是榮去而往于憂南。會辭,曰:昭之理難也。何則為善?
辭曰:昭子大善矣。其不言,非其不知,是其大知也。善者,可類小,大之分。小善者,帝之言也。征國王民,御秀天下,大旗在麾。其人不知以為大知也。振民非振,俟其無愿也。小善惟行眾人之善,分于表矣。不自德而何哉?昭言于我:大善,從心,知己,為我。是故大善者行其道而能成其道者,心神明也。
華榮子不為然,守其行。未果于世,遂隱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