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發(fā)明了救生衣
用藤條穿起軟木,梁旭發(fā)明了救生衣。
男人和女人們都很不屑穿救生衣,因為這個時代的人游泳就像走在地上一樣是本能一樣的技能。
不過好處是孩子可以穿,大人可以帶著一起玩水。
而救生衣最后居然也不是梁旭先發(fā)明的,一開始發(fā)現(xiàn)了大島琉球的人,其實已經(jīng)做了這種東西。畢竟航行距離遠,也是為了以防萬一。
航行的概念和現(xiàn)代人航海的概念并不一樣。現(xiàn)代人是默認自己是旱鴨子,把游泳當成一種技能。
而先民們是默認人類應該會游泳,就像應該會走路一樣,是非常正常的。
所以,用大的獨木舟這種交通工具,人類就敢出去航海了。
但是必須要看天氣,好在先民們一直在海邊壩魚,趕海,對于預測天氣非常有經(jīng)驗。
梁旭懷疑人類干預天氣的行為太多,反而讓天氣難以預測。而人類對地球影響能力很差的古代,其實天氣基本上是可以預測的。
就像航母那樣的大船,一個漩渦誰知道以后會變成什么?
這還是普通人能知道的,不可告人的事情其實對世界影響更大!
總之,在這個時代,不只是人類能預測天氣,動物也都是可以預測天氣的。
村里一些人想搬到大島去住,也有一些人反對,覺得去了大島,回娘家就比較費勁,不理遠交流生產經(jīng)驗。
討論完了,也沒什么決議,男人繼續(xù)踢球,女人繼續(xù)養(yǎng)老鼠。
搬到島上的人建好了一個大港口,歡迎更多的人上島。
港口這個詞還沒有,人們管這里叫做基隆。基隆就是港口的意思。
大家穿在身上的,類似于裙子的衣物叫做“隆基”,脫掉隆基下海的地方就叫“基隆”。
基隆就是脫掉隆基的地方,道理就和我是小表妹的伏羲,小表妹是我的媳婦是一個道理。
父親很好奇島上的事,想去看看,母親說:帶著梁旭一起去吧!
于是父子二人和另外兩個去過島上的男人,帶著兩只出過海的薩烏一起去了琉球。
花了三天三夜的時間,四個人,兩條狗到了基隆。
好巧不巧,這一次到基隆居然趕上了地震,好多人害怕大島沉入海里去,結果也是虛驚一場。
只是大家都覺得島上的窯洞可以建得更結實一下,但是又要防止萬一倒掉了砸傷了人。
回村子的時候,父子仍然是乘坐帆船回來的。帆的材質是鼠皮和狼毛。梁旭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改進這艘帆船。古人是憑感覺不斷改進這艘帆船的,尤其是帆,用起來非常方便實用。
這就好比一個一直做風箏的人,就是能做出最好的風箏,弧度非常合理。
而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如果僅憑書本上的知識,不可能比一直做風箏的人做出更好的風箏來。
小表妹跑來問梁旭在島上的見聞,梁旭如實說了,一聽說會有地震這種事,小表妹就給父母親說還是不要去了吧!
梁旭心里吐槽,又不是住樓房,大家住山上的窯洞,怕什么地震呢?還是要多擔心臺風。
回來時候梁旭已經(jīng)把臺風的事提醒大家了。說島上遇到臺風會比陸地上更加危險。
不過這些臨海村子里的古人都有對抗臺風的經(jīng)驗的,畢竟每年總是要有一兩次臺風的。
梁旭突然想到:好像古代臺風比較小,次數(shù)也少得多,卻不知道因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