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4.25 見眾生,見天地,見自身。
見眾生,見天地,見自身。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而我只覺他們吵鬧。——魯迅”
我自小生活在熱鬧的街道里,周圍都是親切的街坊鄰居。
見過鰥寡孤獨,見過薄情寡義,也見過情真意切。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的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未及豆蔻,我就已經學會了很多人窮盡一生都學不會的左右逢源和察言觀色。
后來上的也是街道小學,街道初中;都是公立學校,那時候有齊全的證件,就能夠享受免費的九年義務教育。所以,這樣的學校里,家長都是削尖了腦袋,想方設法的去備齊證件。
身邊都是來自各種各樣環境、背景的孩子,每個人在社會第一課上學到的內容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因此而顯得獨特。
時間是個劊子手,抹殺了童真、天性,打磨了不同棱角,使得各種各樣的原本不同的靈魂都變得一樣迂腐。都在隨波逐流中自我麻痹,自我陶醉。
這是我成長環境給予我的社會第一課,一直像個旁觀者,在一旁察言觀色,而并不是參與者。其中能見到人生百態,大抵也是一種很好的體會。
不知是哪個階段、哪個科目的第一課,便是向稚童講說,“社會”這一詞。我還能模糊記得書本上的話,大概是這樣說的吧:“在家,和父母是個小社會;在學校和同學是個大些的社會;等到了某個特定時段,可能是工作后,便是另個更大的社會。”
大概是在某個我都記不清的時間,已經看盡了旁人花費無數時間、甚至竭盡畢生去圍觀的無數情緒。
大多都是悲、歡、離、合,都是時間所帶來的成長中的一部分。
知識的累積。使得我們能夠了解更多,并不被困在無知和迂腐中。燦爛的各種文明,各種歷史,各種見聞。以及見到各種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中浸潤的人。
于世事紛亂中,見眾生百態。
我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但我也不抗拒和人**流。所以我并不懷疑我的社交能力,只是我需要有時間去和自我相處。
我每日都喜歡留有時間給自己獨處,讓自己同自己交流。別人可能是借助冥想或者夜跑來完成和自身交流的目標。
但我不是,我喜歡自己和自己溝通。
我的腦海里可以有兩個同樣的我,兩個我都是代表我。他們都能愉快的交流和梳理我的情緒。
有時候,那同樣的兩個我,又能相持著不同的觀點進行辯駁。但最終,他們都能愉快的達成共識。
而,擁有意識合二為一的真正的我,從來都是在旁觀。任由他們去爭個面紅耳赤,或是把酒言歡。
所幸,因為這樣的兩個我,我并沒有別人口中的‘選擇困難癥’,每個抉擇前,我的兩個‘我’都能很好的交談,然后一起達成共識。
我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獸、有飛蟲,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
原句是微博用戶的話,他用了小孩,小犬,我用時做了修改,發布在2017年的“唯我兩鬢空留風”中。這句話,我在后面接的是:“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風。”
自覺和魯迅先生所說的‘悲歡并不相通’一致。
我是孤獨的,也是自由的。
來人世一遭,于人間留守二十余載。常看四季春滿園,不見人間喜樂天。
其實,無論是春夏花開、還是秋冬落敗。
只要心里仍有一處地方是自在安樂的,便是最好的。

棧痕
謝謝大家喜歡,最近都在碼字,改劇本,寫小說,不一定有時間更短篇小故事。你們喜歡什么類型的,也可以告訴我,定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