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現實生活

一滴水的遇見

第90章 史前早中期主要文化代表

一滴水的遇見 作家79AgKu 4243 2023-01-30 07:04:49

  在古代近東地區,人類由原本狩獵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漸過渡到基本定居生活,不過這種定居生活經歷了長期地適應過程。在美索不達米亞東北部的莫耶,從公元前7000年地層處,考古學家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從中出土了石制鋤頭、人工種植的大麥、小麥和各種豆莢,還有馴化的山羊和綿羊的骨頭;從同一地層還出土了大量野驢和瞪羚的骨頭及蝸牛、橡樹子、阿月渾子等采集物。這說明該處是一個正處于過渡時期的定居點,此處的人們在初期嘗試種植和畜牧的同時,繼續保持著原本的狩獵采集生活方式??脊虐l現表明,公元前7000年--前60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多處繁榮的文化。

  1、歐貝德文化:公元前8000年左右,歐貝德人的祖先馴化了動植物,他們飼養牛等牲畜,并從事漁獵活動。歐貝德居民主要從事農業,已掌握了先進的人工灌溉技術,學會了種植大麥、小麥和亞麻等農作物。盛行銅、石材、木材的交易。這里的小城鎮多以神廟為中心而建,但遺址中發現的居住房屋構造簡單,除葦棚外,有的也用土坯建造。在埃利都遺址、烏爾城址、歐貝德遺址中,均發現歐貝德文化的墓葬。墓壙呈方形,葬式為仰身直肢單人葬,但也見有若干合葬墓,有的在死者身上撒赭石粉或在頭部放一赤鐵礦石。幼兒則葬于陶器之中。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發現有屈肢葬例,顯示出較明顯的地方特色。

  歐貝德陶器以半球形小碗及奇異的幾何圖案裝飾最富特征。陶器主要為素面的粗制陶和彩陶。晚期出現輪制陶,器形有高腳杯、瓶、碗、橢圓形大盤及流前端外張的帶流陶器。彩繪多為黑、綠、棕色單彩,紋飾母題以動物、植物、幾何形圖案為主。除陶容器外,其他陶制品有紡輪、飾物、人像。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發現有陶鐮、陶斧。歐貝德文化的遺物還有石鍬、石矛、石片、骨錐、骨鏃等。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發現有少量印章,個別遺址出土有銅制品。墓葬中發現有紅陶制人物小雕像,均為裸體,頭部呈蜥蜴狀。女性雕像大概象征母親女神;男性雕像的臂、肩、胸部有很多泥丸,左手執一小杖,它的出現標志著母權制社會向父權制社會的過渡。

  2、哈蘇納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分布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

  哈蘇納文化,其顯著特征是有刻紋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頸球體罐和缽,彩繪為紅色或黑色,紋樣簡單,僅見人字紋和三角紋。居民種植大麥、小麥等。已知人工灌溉,飼養綿羊、山羊、牛和豬。工具多石鐮和石斧。遺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榮。當時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還發現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哈蘇納文化,西亞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哈蘇納文化的顯著特征是有刻紋陶和彩陶。器形多矮頸球體罐和缽,彩繪為紅色或黑色,紋樣簡單,僅見人字紋和三角紋。居民種植大麥、小麥等。已知人工灌溉,飼養綿羊、山羊、牛和豬。工具多石鐮和石斧。遺址中房屋密集,反映出文化的繁榮。當時流行女性崇拜,出土有女性塑像。還發現不少玉髓珠串及印章等。

  3、哈拉夫文化。約形成于公元前第6000年末,晚于西亞新石器時代的哈蘇納文化;約在前4400--前4300年間為歐貝德文化所取代。哈蘇納文化的年代為前5500--前5000年,歐貝德文化的年代為前4300--前3500年,因此哈拉夫文化的年代可確定在前5000年--前4300年之際。位于伊拉克摩蘇爾市以北、底格里斯河東岸6公里處的阿爾帕契亞遺址是哈拉夫文化的一處典型遺址。

  哈拉夫文化是西亞銅石并用時代文化,是一種新石器文化,即陶器文化。整個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亞美尼亞的交界地帶星布著各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而敘利亞庫爾德斯坦哈塞克省的哈拉夫遺址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之一,因哈拉夫文化而廣為人知。隨著考古的深入,人們發現該種文化廣泛分布于整個大美索不達米亞和東土耳其,最重要的考古遺址則位于伊拉克摩蘇爾附近的阿爾帕契亞丘,但哈拉夫文化之名出于習慣予以保留。

  哈拉夫文化的人群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建筑技術(石基礎、泥磚),用于建造普通房屋,因此哈拉夫文化很可能已經發展為一個定居農業社會。另外還發現了一個平面具有長方形前廳與圓形內廳的遺址,可能是最早的陵墓等儀式性建筑。

  哈拉夫文化彩陶發達,器胎薄,在奶油或淺黃色泥釉上施黑、白和橘紅色線條,描繪幾何形圖案或人、鳥形象,富麗精致。村落臨河傍水,村內房屋密集,常見圓形房子。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也進行狩獵。制作石器的技術高超,不僅會切割石料,還會鉆孔。裝飾品有石制的牛頭雕像及雙斧形、鳥形垂飾等。已出現銅器。該文化在初始階段,與安納托利亞的新石器文化、銅石并用文化以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的阿穆格文化有密切的聯系。哈拉夫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陶器。

  4、薩邁拉文化。是西亞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分布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底格里斯河支流小扎卜河沿岸及以南地區。年代約當公元前第6000年后半至第5000年。晚于哈蘇納文化。

  1911年,德國學者E.赫茨費爾德在索萬之北11公里處的薩邁拉遺址,發現了與標準的哈蘇納陶器相似,但制作更精巧、裝飾更精美的陶器,人們稱之為“薩邁拉陶”,并將它劃歸哈蘇納文化后期。隨著索萬和喬加馬米兩個典型遺址的發現,證實這種陶器屬于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故稱薩邁拉文化。其獨特之處在于有規模宏大的定居村落、別具一格的泥磚建筑及先進的灌溉農業設施。這一文化可大致分為早、中、晚3期,即無彩陶時期、典型的薩邁拉彩陶時期和幾何形裝飾的彩陶時期,而以中期文化最為繁盛。

  早期薩邁拉文化的典型遺存為位于底格里斯河中游東岸的索萬遺址Ⅰ、Ⅱ層。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索萬Ⅰ年代為前5506±73年。居址呈長方形,四周有壕溝。內有磚坯結構的T形建筑3座,均由許多大小房間組成,布局規整。房屋的地面和墻壁涂抹泥灰,以外扶壁墻承托支撐屋頂的木板。其中的一座建筑似具有宗教的職能,在一房間的壁龕內發現一“母神像”。還發現有約130座墓,隨葬品豐富,除了各種貝殼和石串珠外,還有大量用雪花石制作的、造型別致的碗、罐、瓶、長柄勺及女性雕像、石制生殖器等。索萬Ⅰ陶器甚少,以偶有刻痕的素面粗陶為特征,其風格往往模仿雪花石器皿。索萬Ⅱ出現了與典型薩邁拉陶相似的薄殼彩陶,從而提供了薩邁拉文化從素陶到彩陶發展的線索。這一時期的薩邁拉文化已有灌溉農業。居民種植二粒小麥、六棱裸大麥、二棱有稃大麥以及面包小麥等。工具為鐮刀、石葉片、邊擊器、垂直刀片及臼、杵、手磨等石器。家畜為山羊、綿羊、狗等。采集、漁獵經濟仍占一定比例。

  中期薩邁拉文化主要以索萬Ⅲ--Ⅴ層及巴格達東北的喬加馬米遺址的早期層次為代表。這是薩邁拉文化的全盛期,年代為前第6000年末至前第5000年初。這一時期經濟有了發展,捕魚業得到加強。遺址周圍發現許多小型水渠,構成了原始的灌溉網。動植物的馴化過程也漸趨完成。作物除麥類外,還有亞麻、小扁豆等。有人推測此時可能已實行牛耕。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喬加馬米可能已用亞麻纖維織布。普遍發現了陶紡輪,并發現了素面紡織品的痕跡。索萬遺址出土有非本地產的鍛制紅銅制品、黑曜石等,說明與其他地區的交換已相當頻繁。與前一階段相比,村落規模有了擴大,喬加馬米遺址占地350米×100米,估計有人口1000左右;索萬遺址在原護村壕溝沿線筑起有扶壁的防御圍墻。此時期的建筑形制有新的發展,索萬遺址Ⅲ層已出現神廟,房屋旁邊出現灶、窖穴等設施。喬加馬米的土坯建筑物為長方形,往往由2或3排3間小屋構成。索萬、喬加馬米等遺址的房屋建筑往往直接建立在早期房屋的廢墟之上。村落防護設施的復雜化,以及陶制印章的出現并廣泛使用,似說明薩邁拉文化的居民已形成了所有權的觀念。這一時期的彩陶工藝十分考究,器表涂有黃色陶衣,并以赭褐、黑灰或淡色顏料繪出水波、花卉、動物和人物等各種寫實的圖案。器形主要有碗、罐、瓶等。有些陶碗帶有假圈足。其他遺物有石像、陶像等,其中彩色女陶像帶有高高翹起的奇特發式,戴著項鏈、耳環、鼻飾,或以彩斑紋身,或穿彩色長袍。此外,還普遍發現雕像瓶,瓶飾的女性頭像梳著波浪形發式,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薩邁拉文化早期的蹲坐式女性石瓶的風格并加以發展的。

  后期薩邁拉文化許多居址被廢棄,只有喬加馬米繼續存在,但提供的材料甚少。在這一階段,典型薩邁拉彩陶的藝術風格逐漸消失,而代之以純幾何形的裝飾風格,其中尤以V字形圖案居多。陶像仍有發現,但服飾細節已不太講究。在這一時期之后,屬于“薩邁拉-歐貝德過渡時期”。陶器風格與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歐貝德文化早期的相近。

  薩邁拉考古區位于距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北125公里、底格里斯河東岸的伊拉克薩拉赫丁省,于2007年被列為世界遺產。

  5、埃利都文化:埃利都遺址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石并用時代遺址。今名阿布沙赫賴因,位于伊拉克境內歐貝德遺址東南20公里處。遺址直徑在450米以上,堆積自下而上,分屬于埃利都文化、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歐貝德文化、晚期歐貝德文化、烏魯克文化和杰姆代特奈斯爾文化。這一遺址的地層堆積,為確定歐貝德文化的發展過程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有助于鑒別蘇美爾歷史傳說中的正確成分,對研究西亞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義。

  遺址中心是神廟,附近為塔廟,西北角有墓地和民房。估計在歐貝德文化時期,城市的面積約為 8萬--10萬平方米,人口4000以上。蘆葦棚是居民主要的住房形式,結構簡單,內部劃為幾個房間,墻以粘土筑成,厚僅13厘米。也有以磚坯砌成的住房。磚大而重,有些體積達49厘米×26厘米× 8厘米,常以草為羼和料。埃利都遺址發現有南部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宗教建筑--神廟,第一座完整的神廟屬埃利都文化。神廟平面為長方形,面積不大于4平方米,廟的一端有一突出部分,內安祭壇,廟堂中央另設一祭壇,門開在廟的另一端。緊挨著建筑物有圓形的獻祭所或獻祭桌,并有祭燒后殘留的灰燼。

  埃利都遺址的陶器分屬不同的文化發展階段,以單色彩陶為特征,多赭色,有時為棕色、黑色,偶爾也有紅色,常涂以黃色和米色陶衣,紋飾主要是帶狀、斑馬線、方格等幾何形圖案。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器物為深底碗、缽,器表多為紫黑色,略有光澤。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陶網墜、奉獻于祭壇的小型容器等。

  6、烏魯克文化:烏魯克是美索不達米亞西南部蘇美爾人的古城城名。位于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幼發拉底河下游右岸,今伊拉克境內。早在遠古時期,蘇美爾人在此創建文化,史稱烏魯克文化(約公元前3400—公元前3100年)。居民制造銅器和陶器,建有巨大塔形建筑物,并創造圖畫文字,為后來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萌芽。后形成早期的烏魯克城市國家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二十四世紀中期烏瑪國王盧伽爾—吉爾伽美什(約公元前2373—前2349年)在此建城,建立的蘇美爾國家,公元前二十四世紀時曾為烏瑪王國首都。后并入阿卡得王國。迄公元前一千年代仍為“兩河流域”重要城市。公元三世紀波斯薩珊王朝時被毀。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甸县| 平度市| 法库县| 赤壁市| 岳阳县| 崇文区| 石渠县| 双辽市| 尉氏县| 巧家县| 昌吉市| 洞头县| 潮州市| 江油市| 张家川| 桐柏县| 六盘水市| 漠河县| 唐河县| 福安市| 阳信县| 崇义县| 荃湾区| 建昌县| 嵊泗县| 温州市| 晋中市| 清河县| 玉林市| 龙海市| 乌拉特中旗| 余庆县| 济宁市| 辽宁省| 泽普县| 鲁山县| 布拖县| 喀喇沁旗| 蒙城县| 精河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