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武俠

英雄吁天錄

第一百七十六章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英雄吁天錄 劍南生 4064 2025-07-07 06:10:20

  袁承天見這不嗔和尚二話不說,揮杖擊下,想要結果自己的性命,且又見他兇狠的樣子,哪有什么出家人的仁慈,心中不竟一嘆,難怪而今少林一派聲名大不如前,因為他們都將功名放在心中,至于僧人的戒律信條似乎全都忘卻了。不知道是悲是喜,非但是他便是天下第一大幫丐幫不也如此么?還有大師兄傅傳書……諸多門派,不一而足,全都放下志氣,全然放了亡國之痛,人人都反認他鄉為故鄉;只有自己的袁門似乎還在不識時務地奔走呼號,以期復清復明,雖然希望渺茫,可是依舊不放棄,因為這是漢人的最后的一點希望,縱使戰斗到最后一人,袁承天也不會認輸,只因他血脈之中流淌的是我漢人之血!

  不嗔和尚手中禪杖如風而至,袁承天也不相讓,手中軒轅神劍揮出,看似不經意間,實則暗含殺機,只是一般人也不容易看出來。不嗔本擬一杖取其性命,好在王爺面前逞能,可是他終究還是低估了袁承天。軒轅神劍本就是斬魔誅妖之神兵利器,天下兵刃莫敢其當,所以今日正得其便;這軒轅神劍使將開來,只覺天地忽然變了顏色,在場眾人只覺寒風迫體,呼息也難,其實這乃是劍的精誠所至,要知道天地之間萬物皆有靈性,何況這劍先前已飲諸魔諸妖之血,所以小人見了膽寒,君子倒坦然無所畏懼,這也是小人常戚戚,君子坦蕩蕩的原因所在!

  不嗔和尚雖聞軒轅神劍,實則未見,今日交鋒便覺其劍氣迫人胸臆,隱隱之中仿佛見有天神降臨,誓要誅盡世間妖魔,還一個清平世界。只是他心魔已生,決然不會罷手,因為至于什么世間正道他再不加理會,所以只要可以今日殺得了袁承天便是功德。

  多隆阿見他們二人劍來杖往,心想:先前總以為漢人之中盡多英雄,人人心中都有悍衛家國的心,可是今日一見卻然不是,原來中土武林之中盡多枉顧禮儀廉恥,沽名釣譽之徒;說到英雄,只怕也只有袁門受之不疑,至于其它門派也就罷了!

  多鐸見袁承天和這不嗔和尚交手,倒不怎么關心誰勝誰敗,只是心想:這袁承天不愧是袁門少主,有當年袁督師之遺風,可謂是肝膽昆侖,世人無出其右,假若為本王所用,何愁天下不得?只是他矢志不渝,總是想著反清復明之事業,又不肯放棄心中理想;縱然本王折節下交,他也未必會為我所用!多鐸心中只有嘆息連連。當然表面并不顯露,其它人自然不明所見,只是見他面有不豫之色,私下還以為是生這不嗔和尚的氣,因為他久戰不下,而且招式之間非但占不到便宜,還被對方迫得左支右拙,招式不堪,全然失了少林一派的風范。不禁讓人懷疑少林武術不過爾爾;其實倒不是這不嗔和尚武功不濟,實在是袁承天的軒轅神劍太過鋒芒,所到之處都是寒氣迫人,因為此劍專飲惡人,妖魔鬼怪之血,是以自有一股無形之殺氣,讓心術不正之人無處遁形!

  其實先前袁承天實無難為這不嗔和尚,奈何其咄咄逼人之態實在令人生惡,所以便不再容讓,心想:自己今日若不顯露手段,只怕他們以為自還少年可欺,妄顧袁門。袁承天待得《國殤劍法》展開,但見身前身后盡是砭人肌膚的殺氣,空中似乎隱隱有為國而殤的以往大明士兵;其實《國殤劍法》本就是為了紀念已故為國英雄而創立的劍法,依舊戰國楚大夫屈原的《國殤》一詞分為一十八招,劍招蘊含著對家國的至誠之心——其儒家講究至誠之心乃是其推崇的最高理想境界,當然在這里便是對故國的情感無可比擬。袁承天對這劍法已然熟稔,可說信手捻來,揮灑自如,已然不是當初笨拙。眾人但見這《國殤劍法》氣勢凌人,處處透著悲愴,大有憑欄一哭的想法。

  不嗔和尚見這袁承天劍法奇崛,心想:先前還未將他在心中,以為年紀輕輕能有多大作為,可是現在由是觀之果然行為不凡,有與眾不同的氣慨!看來先前是自己看走眼了,識人不清!今日自己可要加把勁,如果拾撤不下他那才叫可笑!他心念至此,手中禪杖忽地卷地而來,直刮得一旁兵士的衣服上揚,可見他已是全力施為,志在必得!

  多隆阿見狀,這才收起小覷之心,心想:這不嗔和尚還是有能為的。袁承天見這沉重的禪杖卷地而來,勢有千鈞,自然不能掉以輕心,應當加倍應對,不然只怕自己難免為其所制。

  不嗔人隨杖走,向著袁承天沖去,禪杖的勁風砭人肌膚生痛,有幾名士兵便自掩面退在一旁,以免波及。袁承天一招“出不入兮往不返”劍去如虹,接著變招卻是“平原忽兮路超遠”劍式飄忽之中又隱藏著后招。不嗔的凌厲招式竟為袁承天一招輕輕化解,以柔勝剛強,而且以劍帶動不嗔禪杖向前沖去。不嗔想要駐足也是不能,因為袁承天軒轅神劍的慣力已然帶動禪杖前沖,他想穩住身形也難。袁承天見他受制,不意讓他出乖露丑,畢竟少林一派在江湖上也是有聲名的,自己也不能過為己甚,那不是他的行事作風。

  眾人見這不嗔和尚已然不受控制,禪杖與人向著一干兵士而去,若然拍中難免死傷不輕。多隆阿想要出手也是不能,因為距離過遠,想要授手已遲;另外趙天橫、言正辰諸人竟是無動于衷,因為他們也厭煩這不嗔和尚先前在多鐸王爺面前吹噓,說他一人便可拿下這袁承天;當時眾人見大言不慚的樣子便心生反感,所以他們只是冷眼旁觀,并不出手。

  不嗔和尚瞥眼見他們冷默無情的表情,心中說不出的憤怒,心想:你們人人要看我的笑話,我偏偏不……他雖想要拿樁站立,可是因為用力過猛所以拿捏不住,眼見便是出乖露丑,這還是次要,更要命的是這禪杖一擊之下難免殺傷兵士,很為不堪,以后如何在江湖之上立足,可說是威名盡掃,顏面不存!

  袁承天見眾人不欲出手,心想:看來自己還要親自出手,不能讓他太過難堪。他心念至此,身形一躍,如鷹擊長空,倏忽之間真追在這不嗔和尚背后,更不加思索,手臂一長,宛轉如意拿捏他肩臂,氣運膻中穴,他體內內功心法流轉,以平生之能竟硬生生拿住他前趨的身形,饒是如此他內心也是經脈亂走亂撞,險險控制不住一口血噴出。他的雙足踏入地下四寸有余,若是旁人無此之能,這也是昆侖派“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絕頂神功所在,可說天下無出其右。

  不嗔和尚此時滿面通紅,心中憤怒交加,直覺自己今日栽了,且又大大丟了臉,以后如何再行走江湖,所以他對袁承天非但不加感激反而心生怨恨,以為他是故意要自己難堪,又再出手,以博取眾人對他的好感。禪杖此時重重落地,聲如鐘呂,且又塵土四濺,足見他這力道之大,可是終被袁承天的內力所控制,由此可見袁承天武功更勝一籌,無形之中給人的感覺是昆侖派猶勝少林,其實這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足。

  不嗔和尚徑自來到多鐸面前,拱身為禮說道:“王爺折節下交于貧僧,奈何今日技不如人,自忖無顏再為王爺效力,就此別過?!彼猿凶约何涔Σ蝗缛?,便欲自去。多鐸自忖自己正是用人之際,再者勝負乃兵家常事,便欲挽留,微笑道:“上人一時大意,又何必放在心上,莫如依舊留在軍營為本王效力!”不嗔去意已決,又拱手為禮,言辭堅肯說道:“王爺好意貧僧心領,只是去意已決,待得將來定會再為王爺效力?!倍噼I見他去意已決,也不好再加強留,那樣反而是不智之舉。

  不嗔辭了多鐸王爺,再無留戀,揚身而去,回頭之際不忘看了袁承天一眼,非但沒有感激之意,反而滿是怨恨,似乎此仇不報非為人也!看來他這不嗔的名號名不副實,非但心不靜,而且氣度狹小容不得人,處外顯得暴戾。袁承天見他遠去,心中只是暗嘆:世上之人千千萬萬,只是心懷忠義,肝膽昆侖的人卻少,也許這便是漢人亡天下的原因所在;人人都懷著猜忌的心,人人都有著鬼域伎倆的手段,尤以皇帝為最,當年若然不是那崇禎帝朱由檢猜忌心重,中了滿人的離間之計而枉殺了袁督師,以至自毀長城,到得后來身死國滅!是人為?抑或是冥冥之中天數使然,不可盡知?只是苦了天下千千萬萬的漢人百姓,讓他們置身于流離失所的罹難之中,這百多年來人人奴役,再無自由,成了階下囚;皇帝一個人的失誤造就了天下千千萬萬百姓的苦難,實在可悲!

  多鐸也不相留,因為他知道這不嗔和尚去意已決,所以自己挽留也是無用,只因他今日挫敗,無顏再效力于己,所以由他去了更好。只是他去猶可,這袁承天卻不可以讓他去了,因為他實在是自己的心腹之患,所以今日無論如何也要將其留下,再做定奪。他揮手將眾兵士圍攏將來,氣氛透著肅殺。袁承天此時已是身陷其中,有垓下之圍之勢。多隆阿則驅馬揚刀,意在示威,只待王爺一聲令下便自揮刀上前。其余江湖人士則暗兵不動,因為他們未得王爺號令,自然不能擅自主張,因為為其效命,身不由己!

  袁承天見今日之勢,自己若再婦人之仁,便難沖出重圍,只有大開殺戒方有機會沖殺出這千萬人的包圍,因為張家口城隨時都有被敵兵攻破之虞,那樣一來城中百姓不免罹難,自己若然挽危機于一剎那,讓百姓生民枉死豈不是罪人一個,所以自己生死是小,而千千萬萬的性命卻是至上,所以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篤定要全力施為,阻止多鐸鐵騎馬踏張家口,倒無懼色,反而坦然面對!

  多鐸見袁承天似乎不為所動,可是他心中終究愛惜人材,又大聲道:“袁少俠,人生一世,無非功名利祿,君臨天下,你此時若有回頭之意尚不晚矣!你要三思而后行,因為人的選擇只要一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袁承天將手中軒轅神劍倒提,說道:“只是還有一節,王爺卻全然忘卻了,多行不義必自斃,從來如此,再有倒施逆行,便是偶有所得,終是不長久,所以在下倒要勸告王爺回頭是岸,莫要再執迷不悟,否則只怕是死無葬身之地!”他說話凜然有威,據理以爭。多鐸聽了不由的心中生嗔心想:本王豈能由你來說教,這真是豈有此理之事。多隆阿見面有不豫之色,知道他心中的恚怒,便悄悄地詢問王爺意有何指。多鐸見袁承天心意已決,自己也沒必要再愛惜人材,既然不為我用,那就么便毀了他,也不能讓他留在世上。他揮手作勢殺的意思。

  多隆阿領授,再不言語,揮馬揚刀向袁承天殺去。此時里圍的兵士已是弓箭在弦,見多隆阿沖殺過來,知道是要殺袁承天的意思,所以弓箭弦響,已是萬箭齊發向著袁承天射去,誓要將他射成篩子,方解心頭之恨!只聽噗噗聲響,那些羽箭無一遺漏,全都射在這名兵士身上。這兵士本來武藝平平,又是凡人之軀,那里經受的此輪番的射箭,所以一聲長長地慘叫便瞑目而逝。袁承天本不想行此手段,奈何形格勢禁,只有批亢搗虛,上不得為之,只有求其下,不得不為之!倒不是他無有悲天憫人之心,只因他身后還有南七北六一十三省三十萬之眾的袁門弟子要他領導,倒非貪生怕死,實在是不得不為之!

  多隆阿見這袁承天意氣昂然,似乎有種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樣子,心中不由得更加有氣,心想:過往之事,你一手害得我孩兒生不如死,否則的話他與清心格格琴瑟和鳴,該是多好的姻緣?偏偏是你橫生枝節,以至讓我孩兒海查布行為放浪,又為和碩親王所知,一怒之下斬下他的手臂,讓他殘疾,可說這種種前因后果都是袁承天一手所造成的,今日又豈能放過他,所以他愈想愈氣,又見這袁承天手拿一名兵士作為盾牌將眾人射的羽箭全都擋下,心中更是氣不可耐。

  袁承天睥睨四下,但見重重圍圍的兵士正殺氣騰騰圍攏來,大有一觸既發的樣子,心不免沉了下去,因為他明白好漢有時不敵四手,再又是古人有云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目下的情形卻是自己一人,孤掌難鳴,戀戰決不可行,最好的辦法是速戰速決,這樣才可以全身而退。

  多隆阿只是一心要殺了袁承天出胸中惡氣,所以掌中長刀以上而下向著他的天靈頂蓋惡狠狠劈下,勢大力猛,一陣砭人肌膚的惡風直讓人心中生寒。袁承天見敵人如此殘暴也不相讓,修忽間從背后的掣軒轅神劍,一式“有鳳來儀”以柔克剛,竟輕輕地將多隆阿這凌厲的殺招卸去,非但卸去其凌厲的招式,竟而又削去這長刀的刀頭,只剩下一截木棒。多隆阿心中倒是吃了一驚,因為他先前只聞這軒轅神劍是為世間罕見的兵器,竟不知它有如斯威力,鋒芒世間罕有,心中不免驚異。

  多鐸王爺眼見多隆阿不敵袁承天,心想:全是這姓袁的小子橫生枝節,壞了自己的好事,否則只要自己長鞭一揮,便可長驅直入,馬踏張家口,可偏偏在這緊要節骨眼有他橫加插手,讓自己的大業成空,這真是可惱之極,再者自己的世子先前可是聰慧不凡,而今卻是瘋癲不癡,行同廢人,想想讓人惱恨,可說這一切原由全是這袁承天一手所造成的,今日他孤身闖軍營,自己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他全身而退,否則豈不是視我軍營如無物?我多鐸親王顏面何存!

  多隆阿見自己長刀被削去刀頭,只剩下刀身心中自是不服,可是一時又是無法可想,氣惱之下便將手中半截的木棒向袁承天狠狠擲去,以消心頭之恨,然則這木棒亦是威力驚人,如果擊中人身亦是非死既傷。袁承天豈能讓他得逞,見到木棒飛擲而來,便將掌中長劍輕輕一揮,格去這木棒。木棒方向一轉向一旁的兵士激射而去,呼呼風響。眾人自是唯恐避之不及,紛紛閃躲,以消不妄之災。

  袁承天先前還有仁慈之悲,念及世間萬物生靈皆有生命,不可以輕言殺戮,然則現在見敵人誓要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后快,便不再顧念仁慈,所以手拿士兵以為盾牌,雖耳中聽到他的悲慘叫聲,然則卻不心生憐憫,因為師父有言殺惡人既是行善念,因為可以解救苦厄中的好人,就此而言豈不是功德一件,何錯之有。他先前行走世上,久經苦難,于千難萬險之中也不低首,因為他知道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世人看他不起,他也不惱,因為在他眼中世人皆是俗不可耐,都是私心過重,至于什么民族至上全然不放在心上,只是為了私利而奔走于江湖,行同傀儡,無有靈魂!正是那赤挑挑來去無牽掛,榮華富貴一場空,道不盡南國相思淚,眼前又是虎兕大夢歸!有時他也茫然不知所措,也不知自己的理想所在,可是他又時常在夢中見到爹娘——她們總是一幅期待的眼神——分明是要他堅強不屈,因為世上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所以所行的道又自不同;他有自己的執著,雖然別人認為他不通時務,處處與別人格格不入,——然而他卻從來不放棄自己心中理想!他從不向困難低頭,那誠然不是他的性格。他有時仰望星空,心中便覺得再無茫然——因為他是天煞孤星——雖然一生際遇苦難,然則卻踣倒再起,不會一蹶不振,雖然有時禍及至親之人,然爾他依舊在蒼穹中發出耀目的光芒,直射斗府,有種敢與天比高的豪邁!雖然星海之中亦有紫微星座,然而他并遜色,有時光芒直迫紫微星座,它透著孤傲又寂寞!

  多隆阿雖力有不逮,然而心中依舊不服,心想你也只不過弱冠之時,既便幼小之聲便自習武,能有多大本事?本將軍可是久經陣仗,在百萬軍中來去自由,曾隨先帝平定邊荒番亂,什么陣勢沒見過,豈難道今日便栽在你手里不成?其實他只是行伍出身,雖然戎馬倥傯,自以為神勇,其實說到武功未必便勝于旁人,再者昆侖派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絕頂神功,又豈是其它世間武功可以相提相論的,所以適才那不嗔和尚敗走其實并不是武功不濟,實則他遇到了袁承天這樣的一位俠肝義膽的少年英俠;至于多隆阿他本是馬上武將,所以江湖之上的武功他自是不能,倒不是他刀馬不嫻熟,也并非他之不能。袁承天其實無意顯能,可是形格勢禁為形勢所迫,不得不為之!

  他見自己不能傷及袁承天,心中自是恨恨不已,怎奈身邊又無他人可以相授助拳,此時雖然有武當派、滄浪門、僵尸門的掌門廁身其間,奈何終不是袁承天的敵手,只有搖頭輕自嘆息。多鐸親王見眾人似乎不敵袁承天,心中自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惱恨,只恨此時無有傅傳書在場,否則豈能由他袁承天任意縱橫,幾乎如入無人之地,將這軍營攪得昏天黑地來著?

  多鐸親王自然不能放任這袁承天來去自如,因為他知道放虎歸山擒虎難,這袁承天就是處處出人意表,所以今日無論如何也不可以讓他全身而退,因為如果沒有袁承天從中作梗,自己此時只怕早已長驅直入,馬踏張家口,直取京師。當然這只是他當然想法,至于實在情形卻又不同。袁承天雖為袁門少主,肩負反清復明之責!然則他實在不忍見天下生民涂炭,又自流離失所,那誠然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他要一力阻止這多鐸為惡世間。因為師父趙相承在世時曾說起過百多年前滿洲鐵騎蹂躪中土百姓何等悲殘。當時天下漢人百姓手無寸鐵,只有流離道路!可怨上天不仁,置天下百姓于苦難憂患之中,哀哀于道路。當事之時更有漢人之中的無恥奸人投敵賣國,反過來幫助滿洲人屠殺自己的手足同胞,可說是無恥之極。他們全然忘了自己的父母邦國,殺起自己同胞比滿洲人還狠,其中猶以洪承疇和吳三桂為最。洪承疇賣國求榮,連他的娘親和弟兄都不恥其為人,羞于為伍,后來其爵顯于當朝,想母以子榮,想要她進京都共享榮華。其娘親氣憤難當,因為得悉兒子得坐大官,要她進京侍候皇太后,便斥其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忤逆之子,便誓言不與這洪門逆子相往前,泛舟五湖之上,可見其娘親之高風亮節!當年松山一役之中洪承疇總理軍前事務,督師與對過清皇極(自稱崇德帝,其野心昭然若揭)交戰;雖然洪承疇督軍十三萬然終究不敵,為其所擒,當事之時這洪承疇面對招降慷慨激昂,大義陳詞誓要以死殉國,然后面對皇太極的美人計,終究禁不住誘惑降清!而崇禎皇帝并不知詳情,只是聽聞前線捷報,忽然又傳前軍覆滅,其洪承疇戰死殉國,其實這只是道聽途說,本作不得真,然而皇帝以為先前這洪承疇可是披肝瀝膽為國,所以篤定其殉國,便為其寫挽聯,并在京都祭奠,誰料其后竟反戈投敵,一時天下嘩然,然后成敗已成定局,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數。其實早在崇禎八年(也便是公元一六三五年),當時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統軍三征察哈爾部。林丹汗的繼承人,其子額折見大勢已去便于投降,率其部民一千余戶投降,并獻上“傳國玉璽”。大蒙古國從此正始滅亡,故老相傳這顆“傳國玉璽”由漢朝傳于元朝,當年元順帝北逃漠北之時猶自帶于身邊,不肯與人。只是他死之后,玉璽不知所蹤,失于世間。二百年之后,草原之上一位牧羊人見一只三天不吃青草,還一個勁地對地刨,覺得好生奇怪,挖掘竟而得到這“傳國玉璽”,便交給林丹汗。林丹汗死后由其妻蘇泰福晉,其子額折收藏?;侍珮O一經得到這“傳國玉璽”自然認為這是天意,以為上天認可他的統治,要讓他做皇帝,并告祭太祖福陵,其后在眾臣擁護之下,于天聰十年(也便是崇禎九年)四月十一日,舉行隆重典禮,宣布既皇帝位,正式改國號“金”為“清”,改“天聰”為“崇德”年號帝位。從此之后便開始了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的倥傯生涯!

  袁承天雖少小無學,然則對這些過往之事,知之甚詳,皆是師父趙相承的以往言傳身教,知道民族至上,國家大義,所以更知道世上之人皆可懈怠,唯獨他是不可以,因為誰教他是袁門少主,肩負反清復明的事業。然而他見天下各大名門大派悉歸朝廷所用,一時覺得自己孤身于世,一時茫然,頗有不知所措的樣子,可是每每到了此時便想起世上千千萬萬的民眾尤在苦難之中前行,便覺得自己沒有懈怠的理由,便又打起精神繼續,耳畔似乎又想起袁督師所說的話: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今次他孤身前來軍營刺探,嘉慶皇帝亦交代如朕親行,便宜行事——因為他交給袁承天手詔,意思是要這位皇叔知難而退,莫要行犯闕奪駕之事,否則將來必置身于萬劫不復之地步。袁承天知道皇帝心意,不噬多加殺傷人命,想讓多鐸懸崖勒馬,迷途知返,正所謂回頭是岸!他想得焉好,只是他這位王叔篤定要犯險一試,在他心中少年皇帝德不配位,自執政一來并無多大建樹,反而徒讓袁門逆黨一味坐大,波乃南七北六一十三省,可說為禍已大,偌然不加以緝拿,只怕將來一發不可收拾,是為朝廷心腹之患;然而少年皇帝總是不以為然,私下處處衛護。他執政攝政王之時便不遺余力主掌對袁門捕殺,所以死在他手下的袁門弟子不在少數!袁承天雖然心中也恨,但是念及如果多鐸聽從皇帝手詔,免卻天下生靈涂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本有機會殺他而不動手便是此種原因。

  袁承天見情形不對,自己縱然神勇,只怕也是孤掌難鳴,索性拿出皇帝的手詔,當眾宣讀,以斥其非,便可瓦解人心,自己便有機可剩。他伸手入懷取手詔刷地展開,大聲道:“皇帝手詔,爾等跪聽!”多鐸和多隆阿神情一怔,誰也未料到這袁承天會有皇帝詔書,一時面面相覷,茫然無措。袁承天道:“王爺你此次起兵聲言清君側,以澄清天下為己志;今日有皇帝手詔,為何不跪聽,難道有犯闕之意,不臣之心不成?”袁承天說話有理有據,因為他篤定這位多鐸親王縱有犯闕不臣之心,也不敢公然暴露,他只有私下巧借名號,以行不義之舉。多鐸眼見這袁承天手中所持果是皇帝的手詔,因為這是假冒不來的,只有膝下一軟,跪倒聽旨。袁承天見自己一番說話奏效,這才緩緩展開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自承大位一來,念及天下生民不易,每有罹難接踵,見賦稅沉重,便三成減去二成,與民休息,又自砥礪前行,因想當年從龍之臣,多是忠義之士,念及先帝創業不易,所以朕躬殫精竭慮,宵食旰衣以為天下萬民福祉,不想宮腋忽變,禍起蕭墻,大內宮人勾連忤逆,犯闕以險。朕躬天顏震怒,以雷霆之手平息亂黨犯我宮闕。逆黨雖敗不甘,箭射隆慶門以為武功!朕又念及上天有好生之德,誅殺首逆,而不禍連從犯,不想走脫復明社之首逆丘方絕!俟后,朕躬心下難安,自思無功但求有過,下罪己詔,以為引咎反省。此后朕待天下不薄,從來自思天下萬民本應一家,不分彼此,以創我天朝上國,再現萬國來朝,四方貢儀!朕心甚安,常念及骨肉親情,不予殺戮。今聞王爺起兵洶洶而來,大有犯闕之事,不知何為?若為君側,朕詔書到處,既刻所宣,不得有違!欽此,謝恩!

  袁承天將這長長詔書宣讀,中氣充沛,幾乎聲聞里許之外。眾人聽得明明白白,再無所疑。多鐸此時心中翻江倒海,幾乎進退兩難;如果不聽旨意進張家口城中面見皇上,那么豈不是形同忤逆造反,可是如果不加反抗,便這樣隨袁承天進城面見皇帝,只怕又是兇多吉少,未必可行,一時權衡不下。多隆阿見多鐸猶疑不下,心中自是焦急,因為他知道如若王爺心動,隨袁承天進城見駕,那么自己只怕在劫難逃,因為皇帝也許會念及骨肉之情赦免多鐸一切罪行,畢竟這多鐸和先帝乃是手足,又豈是自己可比,所以與其以身犯險,莫如慫恿王爺不聽宣調,這樣一來便和皇帝交惡,一旦事成,將來君臨天下,自己也可以從中漁利,這樣豈不是好?他想到此處,便徑直到了多鐸身邊,低聲道:“王爺明見,不要聽從這姓袁的小子鼓惑,中了他們詭計!王爺須知鳥飛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莫要到敵國破,謀臣亡!再者王爺如果皇帝一味仁慈,只怕也難以執掌天下,所以王爺三思后行,否則便是萬劫不復之地步,到那時節世上再無人可以救得王爺!”多鐸聽了多隆阿一番言語如夢方醒,醍醐灌頂一般,心想:不錯,皇帝定會誅殺異己,皇帝從來不都是如此?自己決然不可聽信袁承天的盅惑,否則真的是身死無地了。

  袁承天遠遠見多隆阿和多鐸耳語,只見多鐸臉色突變,由先前猶疑不定的神情變為堅定,而且面露兇狠,便知自己枉費了一番心機。多鐸霍地一揮手,長聲道:“袁少俠你奉皇帝詔旨,本王本該聽宣,奈何皇帝身側多有奸人,只怕本王到時便是死期,所以恕本王難以從命,只有清除皇帝身邊的忤逆之人才是上策?!彼韵轮庾匀皇遣宦犘伲囊R動踏張家口!

  袁承天見他固執己見,心想看來他是為多隆阿的言語所惑不肯就犯了,心下不免有些失望,但是他又不肯就此罷了,又自問道:“王爺所說皇帝身邊奸人,那么請王爺明言都是那些人,也好讓在下回去向皇帝稟明?!倍噼I看著他,心中不禁好生有氣,心想本王若然不說倒顯得本王信口胡說,好!你要本王說,本王便一說給你聽!

  他四下看了一下眾兵士,見眾所注都在自己身上,可見別人也想聽聽他口中的奸人亂黨是那些人??创饲樾?,自己只有將他們說出來,否則便難以服眾。多隆阿則持刀在這多鐸身側,以防袁承天暴起傷擊。他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因為袁承天又豈是那種下三濫的小人,他這可真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袁承天雖則手中持劍,只為防備忽然有流矢飛來,倒并不是為了誅殺這多鐸。多鐸見袁承天站立在眾人合圍之中,竟然面無懼色,似乎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世上之人若然不畏死,又有何懼?

  多鐸長聲道:“先前我和皇帝君臣容洽,并無猜忌;偏偏是皇帝身邊的四大顧命大臣搬弄是非,無中生有,讓本王和皇帝的關系驟降,究其原因全是這四個人壞事,所以皇帝聽信人言,將本王流放邊荒之地!本王念及皇帝圣恩,只是心中怨恨這四大顧命大臣,如果不是他們……本王何至于流離顛沛?所以此次本王興師動眾便是要清君側,以澄清天下,還一個清平世界,郎郎乾坤!”他這番話似乎義正辭嚴,然而細究卻又不是,想這一路南來,攻城略地殺死多少無辜百姓?只是他以清君側一言以蔽之!

  袁承天聽他簡直是胡言亂語,心想:你自己枉想犯闕奪駕,君臨天下,還說別人是奸人,真是不可救藥。多鐸稍停之后又道:“所以皇帝要本王見他也無不可,那便是先清除皇帝身邊這四個奸人,否則的話……”他不再說下去,而是看著袁承天,那意思再明顯不過。袁承天聽他說話不怒反笑,說道:“王爺,你只說別人不是,你想過沒有這一路南來,攻城略地害死了多少無辜百姓?他們也是有爹娘和孩兒的,試問他們何罪之有,竟受此涂毒?天理何在?公道何在?”多鐸親王見他膽敢直斥其非,這是從來未有之事,以前總是他對別人頤指氣使,幾曾被別人說教過?不由擊節道:“本王做事都是但憑喜好,殺人又怎么來著?你說本王的不是?那么請問當年你們的漢人皇帝便仁慈么?還不是一味殘暴!否則他們豈能得有天下,豈難道我滿洲人殘暴,你們漢人便仁慈了?”袁承天心想不錯,這多鐸王爺言之在理,當年李世民不也是手刃同氣,害死了自己的兄長,只為了皇帝之位,后來皇帝也多是如此,為了天下不擇手段,朱棣不是也是如此,俟后迫方學士詔書以正自己得來天下是天命使然,而方學士不為就范,所以朱棣怒羞成怒,竟而誅其十族,世間罕有,可憐這方學士剛正不阿,不會折腰事權貴,結果……可憐天下忠義之士從來命不久長……是人為抑或人為?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源市| 澄城县| 德清县| 麟游县| 托克逊县| 高碑店市| 长子县| 厦门市| 兴文县| 张掖市| 萨嘎县| 富蕴县| 枣阳市| 乳源| 桂林市| 鲁山县| 大城县| 图木舒克市| 应用必备| 开封县| 冷水江市| 新乡市| 无棣县| 喀喇沁旗| 磴口县| 井陉县| 衢州市| 德钦县| 叙永县| 莱州市| 岳西县| 兰西县| 陵水| 藁城市| 基隆市| 万宁市| 宜宾市| 天津市| 当雄县| 正镶白旗|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