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李漁三顧金華山

二、食美八婺 智者引路

李漁三顧金華山 李因上 5019 2022-06-17 14:55:50

  當晚,朱萬侍的長兄——朱萬化,領家眷盛情款待李仙侶。

  朱萬化年過四十,為金華府中幕僚。聽朱萬化所言,朱父名為朱大典,官至右僉都御史(正二品)兼山東巡撫,常年在外平息叛軍,帳下有吳三桂、劉良佐兩位偏將,好是威風。因常得罪朝中大官,朝不保夕,故將兒女托付在金華老家。

  言畢,餐桌八婺名菜輪流上桌。

  第一道菜是金華扎肉。李仙侶細觀之,見其色澤紅潤;嘗之,肉質酥爛,汁稠味濃,油而不膩。他對其贊不絕口,便問何法所做?朱萬侍答之。此菜采用兩頭烏豬種,精多肥少,肉皮細嫩;又用壽生酒燜肉,用酒代水再加冰糖進行燜制,以保豬肉鮮嫩入味。經歷代廚師沿襲和改良,流傳至今。

  相傳朱元璋打天下之時,以紅燒兩頭烏配銅鍋飯,為行軍將士飲食之便。此吃法最早源于永康銅匠,趁燒銅打鐵之時,順便把飯和肉都一起放入銅鍋在火上一并煮了,簡單又美味。

  第二道菜是蘿卜肉圓。霧氣散去,在蒸籠里整齊擺放的蘿卜肉圓露出豐滿體態,蘿卜與肉的氣味蒸騰而出。這讓李仙侶回想起,父親在世時的溫馨場面。

  相傳金華山盤前村一帶,原產有鮮美爽口的白蘿卜,有一年外來的一條惡龍呼風喚雨引起山洪暴雨,把山上的肥土都刮盡沖走。村民們種下蘿卜后,蘿卜再也不會變大,并且又干又癟又多筋,無法入口。金華山赤松宮黃初平得知此事后,用“吹灰成土”術,把香灰引來肥育土壤,鋪及整個山坡谷地,讓村民繼續種蘿卜。從此,種下的所有蘿卜不僅白凈光滑,肉質細密,還脆嫩多汁,鮮甜可口。為感謝黃初平賜方施法教村民種蘿卜之恩,金華一帶城鄉百姓都有用金華山蘿卜做蘿卜肉圓來慶祝節日的飲食習俗。

  第三道菜是金華胴骨煲。兩位家丁一前一后進場,前者將一只爐火燒得通紅的煤爐,置于餐桌中間的圓洞中,后者將一只胴骨煲架在煤爐上。煲內的湯不一會兒便翻滾起來,千張,筍干,豆芽在沸騰的湯水中翩翩起舞,似乎正接受的胴骨檢閱,而漂浮在上頭的紅棗、枸杞、香蔥則隨著乳白的湯汁上竄下跳。金華的風味小吃以“煲”最為著名,而胴骨煲又是“煲”中精品。

  李仙侶小心舀起一碗湯,噘起嘴唇輕輕吹拂,一股淡淡的清香頓時漫開來。信手從煲中撈起一條長千張,似乎比豆腐絲更厚實,滲入的鮮湯更多,入口鮮咸綿軟。最好的胴骨是兩頭烏的后腿骨,骨味自然更甘香。

  第四道菜是東陽土雞煲。泥瓦罐端上來,家丁撕開上面那層薄薄的錫紙。香氣滿溢的瞬間,李仙侶手中的筷子便不聽使喚了,輕輕觸動,整只雞如花般綻放。咬一口不嫩不老的雞肉,喝一口泛著油花的雞湯,一股醇香留在口中,久久不散。

  第五道菜是大仙素包。其主料是“大仙菜”(落湯青)。相傳晉代蘭溪瘟疫盛行,黃初平種了許多菜,用治病救人后的藥渣作肥料。菜生長迅速,采之不盡。全城百姓皆食之,病速愈。為感念黃初平恩情,蘭溪人遂將這種菜,命名為“大仙菜”。

  將清香糯軟的“大仙菜”洗凈切碎,配上有名的蘭溪青大豆做的農家鹽鹵豆腐干,再加入新鮮的冬筍、豬肉,裹上薄如蟬翼的蘭溪豆腐皮,再細細地捏成一吊吊銅錢的長條狀。當油鍋里“銅錢包”炸到兩面金黃,便可起鍋。李仙侶雖為蘭溪人,卻從未吃過如此松脆可口的素包。

  第六道菜是蘭溪風肉。殺豬一口,斬成八塊,每塊炒鹽四錢,細細揉擦,使之無微不到。然后高掛有風無日處。偶有蟲蝕,以香油涂之。蘭溪轉輪巖山麓下最優質的風肉。和別處風肉不同,精選蘭溪花豬肉,風干時,并不需用鹽腌制。夏季東南風,被金華山陽擋;冬季西北風,被龍門山陽擋,余風經冠山進入轉輪巖,再次被金華山攔截,使之在墩頭盆地回旋。長風,使得山腳下懸掛于屋檐風肉長久不壞。此為山風、陽光和時間共同造就的美味。

  此物常以進貢。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曾轉戰轉輪巖一帶,對風肉贊不絕口,稱帝后就把它作為貢品。“糖蘸風肉”為宮廷御宴之珍品,后宮貴妃尤其愛之,爭相食用……

  隨后,浦江牛蹄煲、艾糕、東河肉餅、煙熏豆腐干、蘭溪蜜棗糕、養生野豬肚、蘭溪三兩半燉雞、湯溪蔥花肉、的卜等菜陸續就位。

  李仙侶逐一品嘗后,對每道菜都贊不絕口。他對美食頗有研究,語出美食之道:“蔬食之美在鮮,鮮為至味;谷食之美在一,一則少害;肉食之美在補,補益貴精。”

  “謫凡兄弟的美食理念,源于老子美學觀念。”朱萬化稱贊道:“引東坡論‘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老子也談美食乎?”李仙侶問道。

  “孔子、老子之流皆談美食矣!老莊持戒、食素、養生;孔孟仁心、遠庖廚。凡與人有功的牲畜應盡量不殺、忌食,飛禽走獸等須慎用。”朱萬化撫須道:“民以食為天。儒道皆以民生作為普學大計。”

  李仙侶頷首,右手持箸夾菜,左手持胴骨,道:“今日在朱府盡享天下美味。素宜白水,葷宜肥豬。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松脆而己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

  “素食之鮮,為百席之首矣!明日上山,路過智者寺,謫凡兄弟可享素餐矣!”朱萬化為李仙侶倒上壽生酒,小酌一番。

  酒過半晌,李仙侶借酒勁吟詩。

  朱萬化亦是一位喜好吟詩作對之人,與李仙侶一見如故,對他大為贊賞。李仙侶對朱萬化以兄長相稱。

  第二天清晨,朱萬化早已為兩人備好上路盤纏。五經童子李仙侶和御史公子朱萬侍踏上游學金華山之路途。未到晌午,朱家馬車已經羅店鎮,至金華山南麓。山關之下,赫然為一座巍峨雄偉寺廟,占地約三百余畝,煞是壯觀,曰智者寺。

  茲地曾棲菩薩僧,旃檀樓殿瀑奔騰。

  因知勝景終難到,問著人來悉不曾。

  斜谷暗藏千載雪,薄嵐常翳一龕燈。

  多慚不及當時海,又下嵯峨一萬層。

  ——唐·貫休《游金華山禪院》

  據說寺中僧人不多不少剛好一百單八,其中,有年輕武僧三十六人,依次為天魁、天罡、天機、天閑等人,組成陰陽兩極十八羅漢陣,兩陣互為犄角之勢,借三十六天罡之說,合陣為三十六天罡陣。

  “御史公子親臨鄙寺,相現和尚有失遠迎。”光頭中年和尚身著袈裟,雙手合十鞠躬,對馬車彬彬有禮。

  “有勞相現師父!”朱萬侍先下車,顯官宦之威。

  李仙侶亦隨之下車,卻被眼前陣勢所鎮住。唯見道路兩邊排滿接駕武僧,不多不少剛好三十六人,手持念珠整整齊齊,想必這就是三十六天罡陣。此般接待盛景,為李仙侶此生未遇。

  “微薄之力,不足掛齒。齋飯已備好,請兩位大人入寺用餐。”相現和尚鞠躬引客入內。

  李仙侶緊隨朱萬侍身后,向相現和尚鞠躬回禮。相現和尚見李仙侶是首次光臨,便向他口述智者寺之前世今生。

  “該寺又名智者廣福禪寺、智者圣壽禪寺,俗稱北山禪院或北山禪寺,得‘智者國師’創寺,而一舉成為江南名剎。”

  李仙侶興致油然而生,問道:“智者國師為何人?”

  “南朝梁代樓約法師。”相現和尚娓娓道來:

  樓約因其母夢吞金像而生,降生時身白如雪,因名靈璨。兒時聚沙為佛塔,壘石為高座。七歲時,樓約便能制絲織品,但不食魚肉類腥膻之物。”

  南朝宋明帝泰始四年(468),樓約十七歲剪發于上虞東山寺出家為僧。南朝齊昌隆元年(494),樓約隨新上任的東陽郡(郡治在金華)太守沈約,同到金華,游金華赤松澗(黃初平修煉之地),經年斷谷,結庵北山以局。

  梁天監十一年(512),樓約時已五十一歲,為梁武帝召至京城,為其受菩薩戒,梁武帝“延約于內殿,請見化身”,唯見樓約雙目微閉,雙掌合十,人已不見。梁武帝以目四下搜索,見樓約不知何時已身入龍案上的一小小玻璃瓶中“成五彩云臺,結跏趺坐”。武帝見后驚訝不已,欲再看時,瓶中的樓約法師已然不見,不知何時出瓶立在他的面前。樓約對梁武帝說:“貧道入澡瓶,弗使外人知。”梁武帝見樓約佛法精深,敬佩有加,“于是親執弟子禮”,敕封樓約為“智者國師”。

  樓約辭還金華,一日行至芙蓉峰西麓谷口,倏見北邊滾鐘山一帶數道白氣沖天而起,便驚喜道:“慈地三寶當興!”于是,向梁武帝奏請建寺。梁普通七年(526),梁武帝敕建智者寺。

  言至此,三人已走過寺內石橋,三十六位武僧依次散開,整齊排列在左右兩邊廊道。李仙侶對寺內風景煞是好奇,人造景觀規模之浩大,見所未見。

  “謫凡兄,這廟后山坡上,便是樓約大師舍利塔,刻有《智者約法師碑銘》。樓約大師圓寂于梁大同元年(535),碑銘是東陽郡太守王揖之子王筠為他寫的。”

  “御史公子好記性啊!”相現和尚稱贊道:“本寺宏剎雄立金華山后,得歷代官方乃至朝廷的呵護和垂青。唐代,增建祝圣放生池、草堂、雙清堂、雷音寺等設施。宋太宗淳化年間,得御書共一百二十卷。萬歷十年(1582),寺院乃受金華知縣汪可受主持重修。”

  “家父常帶我來此觀摩歷代文人雅士著作。唐代吳道子,在游寺后成畫《童真觀音像》《釋迦牟尼像》《世友(勢友)像》。南宋陸游,撰《重修智者廣福禪寺記》《與僧仲幾八札》,均刻石勒碑。待飯后隨謫凡兄一同觀摩。”朱萬侍對此處已熟門熟路,指引李仙侶進客堂用餐。

  客堂匾額上書“靈源勝地”四字,落款為南宋王埜。墻上又掛一詩,為宋代謝翱作書,曰:“流水北山北,芙蓉峰影長。看花春到寺,數竹午過廊。崖石侵衣壁,山云沐發香。老僧呈佛骨,看畢下胡床。”

  再往屋內走,首首贊美智者寺之詩詞,如亂花映入眼簾。宋·喻良能作詞曰“潦收池凈見魚行,木落山空鳥語鳴”;宋·蘇簡作詩曰“佛剎在山麓,清凈非人間。三峰聳而秀,一水清以環”;元·許謙作詩曰“白云千載寺,黃葉四山秋。地勝樓臺接,林深虎豹游。”

  寺中飲食皆需止語,以享素食之鮮。飯后,李仙侶大談飲食與養生。

  “止食一物,乃長生久視之道也。人則不幸而為精腆所誤,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損傷,少靜一時,少安一時之淡泊。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飲食太繁,嗜欲過度之所致也。”李仙侶道出簡單飲食,是長壽養生之基本。

  和尚應和道:“饌之美,在于清淡,清則近醇,淡則存真。味濃則真味常為他物所奪,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氣清、胃暢、少病。五味之于五臟各有所宜。

  “油膩能堵塞心竅,竊門既堵,以何來聰明才智?”朱萬侍亦示認同。

  “兩位大人何以明知這些道理?”相現和尚問道。

  李仙侶答道:“我暢讀四書五經,孔子說,時時要從生活常識中悟出處事之道。以椿頭之味雖香而淡,不若蔥、蒜、韭之氣甚而濃。濃則為時所爭尚,甘受其穢而不辭;淡則為世所共遺,自薦其香而弗受。吾于飲食一道,悟善身處世之難。”

  李仙侶繼而以蔬菜論人情人性,如韭芽,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變也;蘿卜,生則臭,熟則不臭,是以初見似小人,而卒為君子者等也……

  “謫凡大人可真謂是美食家,吃得形神皆備,吃出興觀群怨、情趣盎然。”相現和尚稱贊道。

  “謫凡兄這般飲食至味,意味無窮,豈是那些極力搜奇豪奢的饕餮之徒所能領悟之美?”朱萬侍贊不絕口。

  李仙侶隨朱萬侍和相現和尚游覽全寺,窘于時間緊迫,不得已囫圇吞棗、走馬觀花。

  “界構住持在否?”朱萬侍立于方丈室門口,見房門緊閉,期待熟悉身影出現。

  “師父正閉關,寺中事務由我處理。御史公子若想見,待我通報一聲。”

  “不用,不打擾界構住持矣!”朱萬侍轉身往回走。

  李仙侶卻見方丈室中隱約傳出赤色幽光,不知是為何物,眨眼再看,幽光又消失不見,便沒作細想。

  “轎子已備好,兩位大人可隨時上山。”相現和尚指向大門口外朱紅色轎子,比一般人家轎子要氣派很多。

  “坐轎子?我們上山還坐轎子?”李仙侶此生尚未坐過轎子,這大戶人家爬山都還需坐轎?

  李仙侶心中忐忑,覺得坐轎子爬山是多此一舉,但又很想嘗試下坐轎子。

  相現和尚道:“山背有善使辟邪劍法之妖人,特派天魁、天罡、天機、天閑四武僧護送大人前去。”

  “謫凡兄,和尚說得對!這山路崎嶇,倘若遇土匪之流……”朱萬侍言至此,故意降低音量道:“此抬轎工錢已施舍。智者寺上下僧人一百單八,總要給武僧一口飯吃。”

  李仙侶看向四個轎夫,皆為身體壯碩之大漢。

  “武僧以食肉養身……”朱萬侍湊近李仙侶耳語道。

  “和尚亦能吃肉?”李仙侶心想,頓頓食肉尚非自家財力可承受。

  朱萬侍手扶李仙侶肩膀,轉身說道:“規矩唯吃飽穿暖后之消遣耳!武僧第一要務乃看寺護院、懲惡揚善、保家衛國。食素之舉,唯得道高僧現身說法、感化世人之態度。”

  “世人多被世間現象所蒙蔽,末能理解佛法的深刻內涵,卻只將寺廟當作迷信許愿場所耳!”相現和尚為兩人送別,說道:“貧僧法號相現,意為用主觀想法,看清現象之本。”

  李仙侶重新審視眼前朱萬侍,得知高官貴族后裔待世與常人不同,頗有高度,便半推半就朝轎子走去,問道:“賢弟,你對世界竟有如此感悟,為何還未成家?”

  “城中美艷女子多數已被我伯叔舅兄所收。我此次上山,亦是想探尋山中不帶脂粉之純色女子。”朱萬侍言畢,狡黠笑之,一頭鉆進轎子。

  李仙侶微頷之,在武僧攙扶下進轎,觀山隨即念誦:

  遠策追夙心,靈山協久要。

  天倪臨紫闕,地道通丹竅。

  未乘琴高鯉,且縱嚴陵釣。

  若蒙羽駕迎,得奉金書召。

  高馳入閶闔,方睹靈妃笑。

  ——南朝齊·沈約《游金華山》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搜索| 开远市| 余庆县| 从江县| 内江市| 曲松县| 楚雄市| 安溪县| 土默特右旗| 甘孜县| 梓潼县| 阳谷县| 尚志市| 工布江达县| 同仁县| 井冈山市| 垫江县| 伊春市| 双流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容城县| 邻水| 兴安县| 泰顺县| 巴青县| 定远县| 新宾| 洛川县| 汝城县| 静安区| 咸宁市| 定兴县| 凭祥市| 二连浩特市| 安岳县| 海城市| 九江市| 同仁县| 巴塘县|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