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廠。
曹化賢坐在正堂主位,一手托著茶杯,一手拿著杯蓋。
杯蓋和茶杯輕輕摩擦在一起,發出刺啦的聲響。
堂中左右分列坐著曹化賢的眾心腹。
林隱也赫然在列。
而且就在坐前三排之中。
“淮南王率領的五十萬勤王義軍,急行軍后已經距離京師不足百里。”
“此刻很有可能已經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了。”
“周王殿下已經動員了手下兵將。”
“此番喚你們過來...”
曹化賢的話戛然而止。
眾人的目光紛紛投向他。
而他只是吹吹熱茶小酌一口。
“干爹,兒子愿為先鋒,率一萬精銳挫一挫淮安王的銳氣。”
“督公,下官愿為先鋒...”
“督公(干爹)!”
看到心腹們主動請戰。
曹化賢輕笑著將茶杯放下。
隨后將目光看向一言不發的林隱。
“林隱!”
被喊到的林隱在眾人或嫉妒和憎惡的眼神中出列。
“督公有何吩咐?”
曹化賢笑著抬手示意林隱起身。
“我看眾人積極請戰,為何你獨獨沉默不言?”
林隱起身再度拱手,神態舉止萬分恭敬。
“督公,下官再想勤王義軍開赴京師之日。”
“宮內的賊人又可能趁機生事,以擾亂督公后方。”
“下官愿留守宮禁,為督公坐鎮后方。”
曹化賢聽后當即大笑著走到林隱身前。
“好,你就留下來守衛宮禁。”
“若是有賊子生事,你可先斬后奏。”
“我在調撥三千兵馬給你。”
“你給我看好宮禁!”
曹化賢最后一句話刻意加重了語氣。
林隱給了曹化賢一個明白的眼神,隨后起身從曹化賢手中接過兵符。
而林隱選擇留守,也被不少人認為是怯戰的表現。
于是看向林隱的目光之中又多了幾分鄙夷。
“咳!”
曹化賢清了清嗓子,眾人的目光又都回到了他的身上。
“本公會派一萬五千兵馬,會同周王的五千人馬,共計兩萬人為先鋒。”
“這淮南王的勤王義軍看著聲勢浩大,不試試他的虛實可不行。”
曹化賢話音一落,眾心腹頓時蜂擁而上地請戰。
林隱看著面前眾閹黨,心中不由冷笑。
很快,正副先鋒便選了出來。
兩人都是出身金吾衛的閹黨。
平日里倒是以勇武聞名。
剩下的一名副先鋒則是由周王方面派人。
也算是給了周王一些面子。
許久之后,林隱帶著此番會議的秘聞快步返回鎖香宮,直奔林蒼所在而去。
“陛下!”
林隱半跪在林蒼面前將今日聽到的會議內容匯報給了林蒼。
得知閹黨的布置后,林蒼摸著短須走到京師地圖旁。
“義軍到底有多少人?”
面對皇帝提出的問題,林隱一時間有些語塞。
“陛下,具體人數臣也不清楚。”
“一來,淮安王這一路上不斷又地方州府出兵響應。”
“二來,淮南王所率義軍成分混雜,有地方州郡兵馬,有宗室勤王軍,還有地方豪強組織的義士。”
“臣只能說真正的戰兵大概在二十萬人左右。”
“剩下的要么是輔兵,要么是民夫。”
林蒼點了點頭,沉默地看向地圖。
林隱站在林蒼身后一言不發靜靜等待。
片刻之后,林蒼用手指點了點地圖。
“曹閹和周王的兵馬在十五萬左右。”
“那兩萬降兵隨時有倒戈的可能,曹閹不敢用他們。”
“如此便是二十萬攻城,十五萬守城。”
“曹閹獲勝的可能更大啊。”
言畢,林蒼從京師地圖前走開,來到皇宮布防圖前。
“林隱,此番我們要坐收漁翁之利,便要讓他們兩方斗個兩敗俱傷。”
“屆時不論誰輸誰贏,都擋不住我們這雷霆一擊。”
說話間,林蒼一拳砸在布防圖上。
林隱神色振奮,半跪在地上拱手道:“臣誓死追隨陛下,勘定叛賊,中興大乾。”
與此同時,偏殿的妖妃也得知了勤王義軍距離京師不足百里的消息。
“好!”
“馬上派人聯系楊閣老和淮南王!”
“告訴他們,本宮已經知道了暴君被藏在什么地方。”
“屆時他們攻打京師時,本宮會組織人手突襲暴君所在。”
“暴君死在宮中,會對我們清君側的名號更加有利。”
言畢,妖妃興奮地把玩著殿內的瓷瓶。
婢女見狀臉上露出幾分猶豫。
妖妃很快便察覺到心腹的異常。
于是轉過身詢問起來。
被問到的婢女,舔了舔嘴唇,最后一咬牙跪在妖妃面前。
“娘娘,淮南王那邊還是沒有對姜懷安動手。”
“楊閣老也勸不動淮南王。”
妖妃臉上輕快的神色頓時褪去。
“什么!?”
“本宮不是多次強調一定要解決掉姜懷安嗎?”
“淮南王是故意和本宮作對嗎?”
婢女聞言不敢說話,只得低著頭趴在地上。
妖妃則是冷哼一聲。
“看來淮南王還有些別的想法!”
京城外,勤王義軍大營。
楊昌仁坐在大帳之中,看著面前的淮南王正向姜懷安虛心請教如何攻打京師。
“姜閣老。”
“京師城堅兵眾,僅僅是戰兵便有十五萬人。”
“而且城中還有近百萬百姓。”
“我軍只有戰兵二十萬。”
“算上輔兵和民夫也不足五十萬。”
“如何才能攻破京師,還請閣老教我。”
姜懷安看了一眼京師地圖,隨后輕輕搖頭。
“京師乃天子居所。”
“為臣子者,豈可言破城之法?”
“還望淮南王見諒。”
看到姜懷安以大義的名頭拒絕謀劃。
一旁的楊昌仁眼中露出幾分譏諷。
“殿下,某有一計,可破京師。”
聽到楊昌仁的話,淮南王只是瞥了一眼他,隨后便又看向姜懷安。
楊昌仁先是一愣神,隨后閉上眼昂著頭一言不發。
于是這次軍事會議無疾而終。
姜懷安一言不發徑直走出大帳。
身后淮南王如影隨形。
楊昌仁冷笑一聲走出大帳。
卻聽一旁的將校低聲議論。
“楊閣老明明有計可獻,為何殿下...”
“哼,你別忘了殿下打的什么名號。”
“清君側!”
“難道皇帝身邊就曹閹一個壞人?”
“他楊閣老這些年管著戶部,撈的錢不比閹黨少!”
“眼下不過是楊昌仁還有些用處。”
“待到殿下登上大統,還會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