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臨川縣突發嚴重水災,洪水肆虐,淹沒了大片農田和村莊,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然而,地方官員上報朝廷的災情卻極為輕微,寥寥數語便將這場災難帶過,聲稱不過是些許水患,當地已妥善處理,無需朝廷過多操心。但民間傳來的一些小道消息卻讓太子蕭啟深感不安,他決定與太子妃魏溫婉微服前往臨川縣查探實情。
二人喬裝打扮成普通商人夫婦,帶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前往臨川縣的路途。一路上,他們親眼目睹了災民們的慘狀,衣衫襤褸的百姓拖家帶口,眼神中滿是絕望與無助。道路兩旁,隨處可見被洪水沖垮的房屋廢墟,斷壁殘垣在蕭瑟的秋風中顯得格外凄涼。
歷經數日的奔波,他們終于抵達了臨川縣。剛進城,便能感受到一股壓抑的氣息。城中百姓面容憔悴,街頭巷尾冷冷清清,與往日的熱鬧景象截然不同。蕭啟和魏溫婉走進一家茶館,想要打聽些消息。
“老板,來兩杯茶。”蕭啟將幾文錢放在桌上,笑著說道。
茶館老板是個中年男子,面容疲憊,他一邊倒茶,一邊嘆氣:“客官,你們這時候來我們這小地方做什么生意啊,如今遭了災,大家連飯都快吃不上了,哪還有閑錢買東西喲。”
魏溫婉裝作好奇地問道:“老板,我們聽聞這里遭了水災,看著確實挺嚴重的,可官府不是說已經妥善處理了嗎?”
老板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說道:“姑娘,這話可別亂說。官府哪有好好處理啊,說是賑災糧已經發下來了,可到了我們老百姓手里的,那是少之又少。那些當官的,怕是都把糧食中飽私囊了。”
蕭啟和魏溫婉對視一眼,心中都明白,這其中必有隱情。他們決定先去縣衙,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線索。
來到縣衙門口,只見大門緊閉,門口的衙役一臉兇相,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干什么的?”衙役不耐煩地問道。
蕭啟拱手說道:“官爺,我們是外地來的商人,聽聞這里遭了災,想為百姓做點善事,想見見縣太爺,商量商量如何捐贈物資。”
衙役冷笑一聲:“就你們?還想見縣太爺?縣太爺忙著呢,哪有空見你們這些小商人。趕緊走,別在這礙事。”
蕭啟皺了皺眉頭,正想再說些什么,這時,一個師爺模樣的人從里面走了出來。他上下打量了蕭啟和魏溫婉一番,說道:“既然是有心做善事的,那也不能拒人于千里之外。不過,縣太爺今日確實有事,你們明日再來吧。”說完,便轉身進去了。
蕭啟和魏溫婉無奈,只好先找了一家客棧住下。他們心里清楚,這縣衙的人明顯是在敷衍他們,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二天,他們再次來到縣衙。這次,縣太爺終于接見了他們。縣太爺名叫趙德才,身材肥胖,一臉油膩,看到蕭啟和魏溫婉,臉上堆起了虛假的笑容。
“二位遠道而來,真是辛苦了。聽說你們想為我們臨川縣的百姓做點善事,真是難得啊。”趙德才說道。
蕭啟笑著說道:“縣太爺客氣了,我們只是盡一點綿薄之力。不知這賑災的情況如今如何了?我們想了解一下,好決定捐贈些什么物資。”
趙德才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又恢復了笑容:“賑災的事情一切順利,糧食和物資都已經發放到百姓手中了。二位若是想捐贈,直接把東西交給我就行,我一定會妥善安排的。”
魏溫婉心中冷哼一聲,她敏銳地察覺到趙德才在說謊。她故意說道:“縣太爺,我們聽說還有很多百姓沒有得到妥善安置,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條件十分艱苦。我們想去看看,也好回去告訴其他想捐贈的人,讓他們更清楚情況。”
趙德才連忙擺手:“姑娘,那些地方臟亂差,你們千金之軀,還是不要去了。我向你們保證,百姓們都安置得很好。”
蕭啟和魏溫婉見從趙德才這里問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便告辭離開了。他們剛走出縣衙,就發現有幾個衙役在暗中跟蹤他們。
“殿下,看來這趙德才心里有鬼,他怕我們查出什么,所以派人盯著我們。”魏溫婉低聲說道。
蕭啟點了點頭:“沒錯,我們得小心行事。看來只能從其他方面入手,去災民安置點看看了。”
他們擺脫了跟蹤的衙役,來到了災民安置點。這里的景象讓他們觸目驚心,簡陋的帳篷在寒風中搖搖欲墜,里面擠滿了面黃肌瘦的百姓。孩子們餓得哇哇大哭,婦女們在一旁默默流淚,老人們則躺在地上,有氣無力。
蕭啟和魏溫婉走到一個老人面前,蹲下身子,輕聲問道:“老人家,您身體怎么樣了?這賑災糧都領到了嗎?”
老人抬起渾濁的眼睛,看了看他們,有氣無力地說道:“好心人啊,我們哪領到什么賑災糧啊。說是發下來了,可到了我們手里,就只有一點點,根本不夠吃。我們這些老百姓,真是活不下去了啊。”
聽到老人的話,蕭啟和魏溫婉心中充滿了憤怒。他們正想再問些什么,突然,一群衙役沖了過來。
“你們在這里干什么?誰讓你們來的?”為首的衙役大聲喝道。
蕭啟站起身來,冷冷地說道:“我們只是來看看災民,關心一下他們的生活。”
衙役冷笑一聲:“這里不是你們該來的地方,趕緊走,不然別怪我們不客氣。”
蕭啟和魏溫婉知道,在這里也問不出什么了,只好先離開。他們剛走出安置點,就被一群黑衣人攔住了去路。這些黑衣人手持利刃,眼神兇狠。
“你們是什么人?為何要阻攔我們?”蕭啟大聲問道。
為首的黑衣人冷冷地說道:“你們不該來這里,也不該打聽不該打聽的事情。今天,就是你們的死期。”說完,一揮手,黑衣人便向他們撲了過來。
蕭啟和魏溫婉迅速擺出防御姿勢,準備應對敵人的攻擊。然而,黑衣人人多勢眾,他們漸漸有些抵擋不住。就在他們陷入絕境之時,一陣清脆的鈴聲突然響起。
這鈴聲宛如天籟之音,在嘈雜的打斗聲中顯得格外清晰。黑衣人聽到鈴聲,臉色驟變,紛紛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眼中露出驚恐的神色。他們似乎對這鈴聲充滿了畏懼,不敢再向前一步。
蕭啟和魏溫婉順著鈴聲傳來的方向望去,只見一個身著白色紗裙的女子正緩緩走來。她的手中拿著一串風鈴草,微風拂過,風鈴草發出清脆的聲響,宛如一首優美的樂章。
女子正是風鈴,她上次幫助太子和太子妃擺脫刺客后,便回到了清平鎮。此次聽聞臨川縣受災,心中牽掛,便也趕來看看。沒想到在這里遇到了蕭啟和魏溫婉。
“你們是什么人?為何要為難這兩位公子和姑娘?”風鈴的聲音輕柔悅耳,但卻帶著一絲威嚴。
黑衣人沒有回答,他們相互對視一眼,眼中閃過一絲猶豫。最終,為首的黑衣人一咬牙,說道:“姑娘,此事與你無關,還請你不要插手。否則,別怪我們不客氣!”
風鈴輕輕一笑,笑聲如銀鈴般清脆:“你們以為我會怕你們嗎?”說著,她輕輕晃動手中的風鈴草,鈴聲再次響起。這一次,鈴聲中似乎蘊含著一股強大的力量,讓黑衣人感到一陣頭暈目眩,手中的利刃也不自覺地掉落。
“這……這是什么妖法?”黑衣人驚恐地叫道,他們紛紛轉身,想要逃離這里。然而,他們的雙腿卻像是被釘住了一般,無法移動分毫。
風鈴緩緩走到黑衣人面前,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憐憫:“你們本不該走上這條不歸路,如今卻為了一己私欲,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今日,我便給你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速速離去,不要再讓我看到你們作惡。”
黑衣人如獲大赦,他們連忙跪地求饒,然后轉身消失在了黑暗中。
蕭啟和魏溫婉見黑衣人離去,心中松了一口氣。他們走到風鈴面前,躬身行禮:“風鈴姑娘,又承蒙你相救,我們真是感激不盡。”
風鈴微微欠身,還了一禮:“公子和姑娘不必客氣,我們又見面了。我聽說這里遭了災,便趕來看看,沒想到你們也在這里。”
魏溫婉拉著風鈴的手,說道:“風鈴姑娘,你來得真是太及時了。這臨川縣的情況十分復雜,地方官員貪污賑災物資,百姓們受苦受難,我們想要查個清楚,卻處處受阻。”
風鈴皺了皺眉頭:“竟有此事?這些官員真是可惡,百姓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了,他們還如此貪婪。既然如此,我便與你們一同查個明白,不能讓這些貪官污吏逍遙法外。”
蕭啟、魏溫婉和風鈴三人商量著下一步的計劃。他們知道,要想扳倒趙德才,必須找到確鑿的證據。于是,他們決定先潛入縣衙,尋找趙德才貪污的賬本。
夜晚,月色如水。三人趁著夜色,悄悄地潛入了縣衙。縣衙內一片寂靜,只有幾個巡邏的衙役。他們小心翼翼地避開衙役,來到了趙德才的書房。
書房內擺滿了書架和文件,他們開始仔細地尋找賬本。就在他們翻找的時候,突然聽到門外傳來了腳步聲。蕭啟連忙示意大家躲起來。
門被打開了,趙德才和那個師爺走了進來。他們似乎在談論著什么重要的事情。
“大人,那兩個外地來的商人很可疑,他們一直在打聽賑災的事情,會不會是上面派來查我們的?”師爺擔憂地說道。
趙德才冷哼一聲:“怕什么,就算是上面派來的又如何?只要我們把證據銷毀,他們也拿我們沒辦法。那個賬本,你藏好了嗎?”
師爺連忙說道:“大人放心,賬本我藏在了一個隱秘的地方,他們絕對找不到。”
聽到這里,蕭啟和魏溫婉對視一眼,心中暗喜。只要找到那個隱秘的地方,就能拿到賬本,將趙德才繩之以法。
趙德才和師爺在書房里待了一會兒,便離開了。蕭啟三人從藏身之處走了出來,繼續尋找賬本的下落。經過一番仔細的搜尋,他們終于在一個暗格里找到了賬本。
賬本上詳細記錄了趙德才貪污賑災物資的賬目,每一筆都觸目驚心。他們拿到賬本后,迅速離開了縣衙。
然而,他們沒想到,趙德才早已在縣衙周圍布下了重重眼線。他們剛離開縣衙,就被一群衙役和黑衣人包圍了。
“你們以為能這么輕易地拿到賬本嗎?太天真了。”趙德才從人群中走了出來,得意地說道。
蕭啟冷冷地看著他:“趙德才,你的罪行已經被我們掌握,如今證據確鑿,你還想抵賴嗎?”
趙德才哈哈大笑:“證據?在我這里,你們的證據一文不值。今天,你們誰也別想活著離開。”
說完,他一揮手,衙役和黑衣人便向他們沖了過來。蕭啟、魏溫婉和風鈴三人迅速擺開陣勢,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
風鈴搖動手中的風鈴草,發出強大的聲波,干擾著敵人的行動。蕭啟和魏溫婉則憑借著精湛的武功,與敵人殊死搏斗。然而,敵人實在太多了,他們漸漸陷入了困境。
就在這時,遠處突然傳來了一陣馬蹄聲。原來是蕭啟暗中派人通知了當地的駐軍。駐軍將領得知情況后,立刻率領軍隊趕來救援。
看到軍隊趕來,趙德才等人嚇得臉色蒼白。他們知道,自己的罪行即將敗露,一切都完了。
駐軍將領迅速控制了局面,將趙德才等人全部抓獲。蕭啟、魏溫婉和風鈴三人也終于松了一口氣。
在鐵證面前,趙德才不得不承認自己貪污賑災物資的罪行。皇帝得知此事后,大為震怒,下令將趙德才及其同黨全部嚴懲。同時,朝廷也加大了對臨川縣的賑災力度,源源不斷的物資被運往災區,百姓們終于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