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進聽了祖士遠的話,剛想出言反駁,忽然小軍來報,秦王宋江、“小李廣”花榮、“撲天雕”李應、“黑旋風”李逵前來求見。
柴進大吃一驚,道:“可有人馬相隨?”
小軍報告:“只有四騎,并無人馬。”
柴進道:“奇怪,秦王不跟燕王一起,來此作甚?”
聽說宋江并無兵馬,柴進放下心來,讓請宋江等人近前相見,柴進與石寶、祖士遠一同等候。
宋江見了柴進,略一施禮,便道:“兄長別來無恙。”
柴進還禮,道:“聽說秦王反出朝綱,跟燕王去了澶州,如今燕王占據東京開封府,秦王如何卻出現在此處?”
宋江道:“說來話長,宋江是被朱武擺了一道。”
柴進驚訝道:“何出此言?”
宋江道:“小弟也是聽李逵說起才知道,朱武弄了個假宋江掩人耳目,迷惑圣聽,謠傳宋江謀反,其實宋江一直受其軟禁,不聞外事。近日被李逵所救,才逃脫出來,恰巧聽說兄長正要退守澶州,便前來相見。”
柴進道:“秦王意欲何為?”
宋江道:“勸兄長重歸大宋。”
柴進道:“我意圖光復大周,如今剛剛敗給遼軍,窮途之中,趙佶如何肯相容?”
宋江道:“我給兄長分析一下當前局勢。兀顏光的遼軍看似占據滑州,戰(zhàn)力強悍,實則乃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遠離本土作戰(zhàn),不能持久,遲早退兵;兄長兵力與遼軍相當,但除了石將軍,再無良將,剛剛戰(zhàn)敗,士氣低落,周軍與遼軍、燕軍、宋軍相較,反而是最弱的;陛下真正的對手,其實是占據東京開封府,手下猛將如云的燕王。但是,如今還是大宋的江山,天子正統還在,民心未失,種師道、種師中兄弟的十八萬禁軍還在邊關枕戈待旦,除了大宋天子,無論誰入主中原,還要面臨諸多考驗。兄長只有重新歸順天子,才是唯一出路。”
柴進道:“就算我助宋主奪回天下控制權,倘若趙佶反目,我安有命在?”
宋江道:“不瞞兄長,自從朱武用假宋江陷害與我,小弟也擔心陛下心生猜忌,日后不利。所以想出一個計策,想讓兄長參詳。”
柴進道:“你講。”
宋江道:“眼下天子正在危難之時,兄長若現在向陛下投誠,無異于雪中送炭,陛下無有不應。宋、周聯手,遼、燕不難剿滅。我二人與陛下約定,事成之后,宋江仍做宰相,兄長仍做周王,宋江秉政于內,兄長擁兵于外,永世同心,天子焉能加害你我?”
柴進驚喜道:“賢弟真乃政治奇才!”
宋江道:“若兄長應允,便立即派祖丞相、李應同去梁山覲見陛下,俟燕、遼動向,聯合進兵,大事諧矣。”
柴進道:“就從賢弟之謀,祖士遠、李應前去梁山,你我領兵暫去澶州歇馬。”
二人謀定,心情無比歡暢,攜手上馬,去往澶州城,石寶、花榮、李逵相從。祖士遠、李應接受命令,自去梁山見宋徽宗。
東京開封府汴梁城百余年來首遇兵禍,先后被周軍和遼軍攻擊,城垣殘破,居民遭殃。燕王朱武率領兵將修復城防、安撫百姓,才使京師漸漸安定下來。
朱武派出探聽消息的“鐵叫子”樂和帶回一條消息,金兵大軍趁遼國侵宋,國中空虛,先后攻破遼國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大將軍史文恭正率軍進攻南京析津府。
燕王聞報大喜,立即召集全體將領點齊四萬燕軍出城,向北進發(fā)。
東京開封府百姓不知燕王為何匆匆率軍匆匆離開汴梁城,俱都惶惑不安。
“京城剛剛穩(wěn)定下來,燕王怎么要走,是不是遼軍又打過來了?”
“我弟弟在燕軍里效力,知道消息,昨夜我去看他,聽說是金兵打到遼國京城了,兀顏光肯定要帶著遼軍回去救他們的郎主,燕王準備前去追擊。”
“此話當真?”
“這下好了,遼軍一走,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多虧燕王,才保汴梁城平安。”
“我得趕緊回家跟我婆娘說說,省得她整天心悸,被遼兵嚇得坐下病了。”
“這次燕王若能消滅遼軍,金國再攻陷遼都,咱們中原就徹底不再受異族侵擾,想想都舒坦。”
“先別高興太早,忘記周王柴進占領開封府的時候了?”
“那也比遼兵強,至少不殺百姓,遼兵簡直就是禽獸,果然非我族類……那什么異……”
“祈求老天爺讓燕王打個勝仗,消滅遼軍,再回來保護汴梁,哎,你們說,燕王會不會做皇帝?”
“噤聲!不要命了,皇帝還在呢。”
“我怕他個鳥!皇帝都跑了,誰管百姓死活,不還是燕王。”
“以我說呀,皇帝和周王都靠不住,一遇遼軍就跑,論能打,就屬燕王。”
“如果燕王做皇帝,我第一個贊成。”
“恐怕也沒人問你贊成不贊成,國家大事怎能聽你我平頭百姓說三道四。”
“唉,早些年就幸虧燕王鎮(zhèn)守北疆,打得遼軍屁滾尿流,后來燕王去打方臘,遼軍才趁勢攻入中原。若沒有燕王,幾年前遼軍就打到東京了。咱們多過了這幾年好日子,燕王的好處咱得記著。”
“你說燕王要去追擊遼軍,真切么?”
“千真萬確,不止我弟弟這樣說,其他營的士兵都接到了這樣的命令,才出城的。”
“上天保佑燕王!”
汴梁城里沸沸揚揚,紛紛傳遞消息,兀顏光要撤軍,燕王傾盡全力向北追擊。百姓翹首以盼,等待傳回捷報。
盤踞澶州城的秦王宋江、周王柴進也得到金國向遼國南京析津府用兵的消息,急忙派快馬分別前去打探滑州兀顏光和東京開封府朱武的動向。
果不其然,兀顏光不敢遲疑,火速撤軍回師,救援遼國都城。而朱武則動員全軍大舉出城,追擊遼軍。
柴進問宋江,道:“遼軍既退,讓他去了便是,朱武為何緊咬著不放,不怕稍有不慎損兵折將,得不償失?”
宋江道:“兄長恐怕有所不知,滑州之戰(zhàn)朱武險些喪命于兀顏光手中,他手下許多兄弟便是死在那一戰(zhàn),朱武因此與兀顏光有不共戴天之仇,此番是唯一報仇血恨的機會,朱武的脾性你也不是不曉得,哪能輕易放他離開。”
他卻不說,若非他與宋徽宗密謀見死不救,朱武也不會落入被兀顏光追殺,亡命逃竄的境地。
這筆帳,原本應該算在宋江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