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告訴啞巴說洋人給他的票子可以拿到銀行兌換錢,于是他拿去“宜施銀號典當鋪”,當真換了錢。啞巴用這個錢辦了兩件事:一是在老城馬銀匠那里給孫女打了把長命鎖,二是給兒媳婦打了對耳環。
有好吃的,兒媳婦讓給公公,說公公在外掙錢辛苦,公公讓給小孫女兒,三個人都互敬互愛相互疼著,日子就這樣過下去,沒感覺不好,也沒有不和諧或欠缺什么。他們彼此都習慣了就這么生活,關著門過他們的日子,仿佛這個世界就只有他們三個。
三年后,街坊鄰居傳出不好聽的話——“公公燒火”。笑話早有流傳,也只當笑話。可有人觀察到啞巴的兒媳婦肚子是一天天大了,再沒有看見她幫公公抬板車出來,見了人就躲。
人們議論,咦——沒看出,啞巴暗地里還有兩彎刀兒呢!
別以為他是啞巴,鰥夫寡婦,同在一個獨門小院,不出事才怪呢!
消息不脛而走,成了老城人茶余飯后的新聞。有人指責他們傷風敗俗;有人幸災樂禍看笑話。也有人說,那又怎么啦?唐明皇能娶兒媳楊玉環做老婆,就不怕罵亂倫?小小老百姓還顧那么多!
有人當著啞巴的面,伸出一根中指,羞辱他,啞巴給這人一拳。此后再沒有人敢沾惹他了。
兩公媳也明白,外面的“口水可把他們淹死”。啞巴仗著自己是個啞巴,不是正常人,依歪就歪,天王老子也不怕,照樣過他的日子。他們只知道,活著,比顧臉皮更重要。娃兒既然懷在肚子里了,這是他們兩個的種,怎么也得保住,讓她生下來。
肚子里的娃兒仿佛懂事,趁更深人靜時悄悄來到這個世上。生的是男娃兒。啞巴竊喜壞了。
兒子比孫女兒小四歲,正好大的帶小的,看她們形影不離的親熱樣子,儼然一對親姐弟。公、媳親密無間,兩代人的界限被他們的深愛融化了,也看不出年齡懸殊,倒也像一對般配的夫妻。
問題還不再于外人怎么說,輩分稱呼的尷尬,讓他們自己都無可奈何。唯一的辦法是讓時間慢慢磨滅、淡化,掩蓋。
六十年代初,啞巴十八歲的孫女兒出嫁后,一家三口終于可以堂堂正正出現在人前。后輩人對他們的事也已漸漸淡忘了。
啞巴燒餅后繼有人,他們的兒子把啞巴燒餅的傳統手藝接了下來,一代代傳承至今。
如今,所謂“掉渣燒餅”、“土家燒餅”,各種燒餅充斥于世,卻少有人知道真正正宗燒餅出自恩施,燒餅的創始人——施南府的啞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