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大板塊每年都在移動。
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后,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相互靠攏并發生碰撞時,就會在碰撞合攏的地方擠壓出高大險峻的山脈。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洋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巖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巖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地球表面積總計約5.1億平方千米,約71%的表面積由水覆蓋,大部分地殼表面(3.6113億平方千米)在海平面以下。海底的地殼表面具有多山的特征,包括一個全球性的中洋脊系統,以及海底火山、海溝、海底峽谷、海底高原和深海平原。其余29%的地表(1億4894萬平方千米,或5751萬平方英里)為不被水覆蓋的地方。
地形地貌,是指地勢高低起伏的變化,即地表的形態。分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大基本地形(地貌形態)。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稱為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板塊構造運動會改變地貌,大風、降水、熱循環和化學作用對地表的侵蝕也會改變地貌。冰川作用、海岸侵蝕、珊瑚礁的形成,以及大型隕石的撞擊都會對地貌的重塑產生影響。
地球表面的巖石按照成因大致分為三類:火成巖、沉積巖和變質巖。
火成巖是由上升至地表的巖漿或熔巖冷卻凝固而形成的一種巖石,又稱巖漿巖,是構成地殼主要巖石。火成巖按照成因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巖漿侵入地表形成的侵入巖,按照形成位置的不同可分為深成巖和淺成巖,常見的花崗巖就是一種侵入巖。二是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噴出巖,又名火山巖,例如安山巖、玄武巖。大陸地殼主要由密度較低的花崗巖、安山巖構成,海洋地殼主要由致密的玄武巖構成。
沉積巖是由堆積、埋藏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沉積物形成的。近75%的大陸表面被沉積巖覆蓋,雖然他們只形成了約5%的地殼。
變質巖是從原有的巖石通過高壓高溫的環境變質而形成的一種巖石,如大理石。地球表面最豐富的硅酸鹽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云母、輝石和橄欖石等。常見的碳酸鹽礦物有方解石(發現于石灰石和白云石)等。
按照地貌形態的空間規模差異,可以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空間單元。
1、星體地貌形態:占有整個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態,包括大陸和海洋兩個單元。
2、巨地貌形態:占有數萬到數十萬平方公里面積,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單元,比如喜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3、大地貌形態:占有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面積,包括單獨的山脈和盆地。
4、中地貌形態:占有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比如獨立的山峰。
5、小地貌形態:占有數平方公里到數十平方公里,比如溝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6、微地貌形態:從數平方厘米到數平方公里,是復雜地貌形態的最小單元,比如洼地、淺溝等。
微地貌形態和小地貌形態可以稱為單獨形態,整體地貌形態、巨地貌形態、大地貌形態和中地貌形態則可稱為復雜形態,由單獨形態構成。而在實際上,各個地貌形態之間沒有嚴格確定的界限。
地表最低處位于西亞的死海,海拔約為-420米,海拔最高點位于中國和尼泊爾邊境的喜馬拉雅山脈的珠穆朗瑪峰,它的最新高度為8848.86米。海平面以上的平均海拔為840米。
傳統上,地球表面被分為七大洲、四大洋和不同的海域。也會以經度將地球分為東半球和西半球;以緯度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或大致按照海陸分布分為水半球和陸半球。
土壤圈是地球陸地表面的最外層,由土壤所組成,并為土壤形成過程所影響。耕地占地表總面積的10.9%,其中1.3%是永久耕地。接近40%的地表用于農田和牧場。
偉大而珍貴的地球,用山水、陸地和土壤,構成博大的美麗、舒適的生存環境,從而孕育了各類生命。她日復一日、滄海桑田變化著的漂亮外表,總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